繁体中文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佛交流 > 般若之门 > 佛学文摘 > 禅宗

论禅宗

时间:2013-12-12 13:56:25  来源:  作者:冯友兰
  上面所讲的那些故事,有多少是真实的,我们无从深考,也无须深考。但是,在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佛教内部的一些斗争情况。这个斗争,主要的是,受佛教僧侣排斥的人和僧侣的斗争,是下层僧侣以及在寺庙中服务的人和上层僧侣的斗争。弘忍认为,慧能是边疆的人又是少数民族,不能成佛,可见边疆的人和少数民族是受佛教僧侣排斥的人。慧能的回答批判了这种排斥和歧视,但他还没有取得僧侣的资格。仅只能在弘忍寺院中作为一个劳动力,作些体力劳动,但是,他却成为禅宗的第六代祖师,这是对于上层僧侣的嘲笑。神秀是当时寺院中最有学问的“教授师”,自以为必定可以得到继承权,慧能一个字不识,但是得了继承权,这是对于有学问的僧侣的嘲笑。弘忍把衣、钵传给慧能,但又叫他马上离开寺院逃走,继承什么呢?衣是一件衣服,钵是和尚化缘用的饭碗,衣、钵是继承权的象征。说是继承佛法,实际上也是继承寺院的财产,所以争夺很激烈,哪个和尚得了继承权,在他的权威还没有树立以前,就有被杀害的危险。
  上面所说的故事,所反映的情况,就是禅宗兴起的社会背景。它是有反抗的这一面的,这种反抗,也是隋、唐之际的农民大起义在佛教内部的反应。这种反抗形成为佛教内部的改革运动。但是,这种改革,主要是佛教内部的事情,对于人民说,并没有什么积极的意义,它打倒了佛教经典的权威,但是,代之而起的是禅宗“祖师”们的语录的权威。他们教学生所说的话,以及他们在教徒弟的时候所采取的某种动作(他们往往以某种动作,例如打学生一拳,一棒,或大喝一声,取代语言)都载入语录之内。《六祖坛经》,本来是慧能的语录,但也被尊为“经”。他们破坏了原来寺庙僧侣的等级制度,而代之以他们自己的等级制度。他们还是有他们自己的寺院,有他们自己的财产,对于财产权的争夺,还是很激烈的。如上面所说的那样,他们自己中间又分成许多宗派,期间的分歧、争论、排挤,仍然是很激烈的。
  禅宗的语录的特点是,它不用翻译佛经典所用的那种翻译文体,也不用魏晋隋唐那种骈体文言。它能够用当时的通俗易懂的白话,把佛教和佛学的中心思想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来。这是中国佛学的发展进入第三阶段的特征,也是禅宗所以广泛流行的部分原因。
  神秀和慧能的这两个偈,是禅宗中的重要文件,其内容是互相对立的。神秀所说的是原来的佛学,一棵菩提树,一个明镜台,表明他所说的心是个体的心,他认为对于这个心,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否定了神秀的偈,提出了“本来无一物”这五个大字,否定了神秀关于个体的心的说法。弘忍对于这两个偈都作了评论。他认为神秀仅只是进了佛学的大门还没有进入二门,距离“五藏菩提”还相当远。弘忍对于慧能的偈,也没有完全肯定,认为慧能“亦未见性”。怎样才是见性呢?他没有说,但是《坛经》在后面所说的那几个“何期”作了回答,慧能悟到这几个“何期”,有了这几个“何期”,他就见性了。这个“性”是宇宙的心。如果把这两个偈与上章所讲的教门中的那几个宗派联系起来看,神秀的偈相当于大乘法相教,慧能的偈相当于大乘破相教,他所悟到的那几个“何期”,相当于一乘显性教。从哲学上说,神秀所讲的是主观唯心主义,慧能所讲的是客观唯心主义。后来禅宗成为南北二宗,神秀是北宗的领袖,慧能是南宗的领袖。在历史上,这两宗也可以照着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划分。据说慧能在广州的时候,在一个寺院听人讲经,其时有风,吹动了旗杆上的幡,有的人说是风动,有的人说是幡动。慧能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坛经?自序品》)“仁者”指对面说话的人。
  曾有许多人根据这个故事,说慧能的哲学是主观唯心主义,它当然是唯心主义,但是不是主观唯心主义还需要讨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之一,在于承认或不承认有一个公共的世界。不承认有的是主观唯心主义,承认有的是客观唯心主义。在西方近代哲学史中,唯心主义哲学家贝克莱有一个公式:“存在就是被觉知。”比如说,在这个房子里,有一张桌子,这张桌子所以存在,就是因为有人看到它,如果没有人看到它,它就不存在了。这个论断的真假是很难用经验证明。据说有一个人,想证实这个论断,在半夜里,从一间空屋子的窗户往里面看,看其中的桌子是否存在。这个办法,并不能证明里边的桌子在没有人看的时候是否存在,因为他这么一看,就是一个觉知。贝克莱被认为是哲学史中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特别在中国是如此。其实,贝克莱并不否认有一个公共世界,他也承认在一个空屋子里,虽然没有人觉知,其中的桌子仍然存在,因为照他的说法是由上帝觉知的。山河大地等等公共世界是依靠上帝的觉知而存在。从这一方面说贝克莱的哲学也是客观唯心主义,他的存在就是被觉知的理论,是他用来证明上帝是存在的。严格地说真正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是不可能。
随喜 随喜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静坐与禅定
下一篇:论禅宗思想中的内在性与超越性问题

热门点击
  1. 调身之良药 净心之妙方
  2. 禅的本体
  3. 禅宗大纲
  4. 禅宗与净土宗之异同
  5. 法眼文益《宗门十规论》禅法思想及其价值辨
  6. 《百丈清规》初探
  7. “生活禅”乃“快乐禅”
  8.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与禅宗的发展
  9. 《中国禅学通史》——中国禅之公案化
  10. 参禅的十种利益
中国•常熟 兴福禅寺 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寺路街148号 苏ICP备14022119号-1
Tel: 0512-52844489 Fax: 0512-52859227 E-mail: csxingfutemple@qq.com
   技术支持:佛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