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谈到《般若经》、《维摩经》侧重于经典的受持。《法华经》也有这种趋势。《法华经 》说: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须为我复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养众僧 ,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是经典者,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养众僧。……是故 我 说如来灭后,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供养经卷,不须复起塔寺及造僧坊 供养众僧。25]
能够受持、读诵、书写、供养经典的人,等于已经起塔寺及造僧坊供养众僧。这就是说,受持经典的功德比供养塔寺的功德还要大。佛陀说法是为了“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对于爱好经典的人,就说受持经典功德大;对于喜供养塔寺的人,则说“童子戏”、“散乱心”造塔,都能成佛道。如真正能够受持《法华经》的人,在允许的情况下,肯定会造塔寺供养。因为“理”需要“事”来显示,事理是圆融的。供塔偏重事相:持经偏重理体。
大乘佛教较侧重理体,即智慧的一面。《法华经》是主要的大乘经典之一,它也有这种倾向。但从整部《法华经》来说是以会三归一的姿态出现,事例三乘而统归一佛乘。对佛塔问题也不例外,不论对佛塔供养功德持何态度,只要发心纯正,都可以得到无漏的功德。最终能够成为福慧二足尊的佛陀。
《大智度论》每一品都引用了《法华经》。它认为“信根多者,喜供养舍利:慧根多者,好读诵经法”,[26]这是对一般信众修行方法具体的划分。作为学佛者需 要根据各人的特点,选择不同修行方法。
3建造佛塔内容丰富
《法华经》出现之前,对建造佛塔的描述比较简单。原始的佛塔,如前所述,用土堆起来就是一座塔。阿育王时代虽然建了很多塔,有的很小。如公元265年,在我国DD3A县(今浙江鄞县)所发现的,传说为 阿育 王塔。高一尺四寸,直径七寸。从所刻的本生图来看,应该是公元前后的舍利塔。[27 ]阿育王塔可能也有高大的。玄奘法师在印度看到阿育王造的舍利塔前,建石柱高三十多 尺,上刻狮子像。[28]石柱如此高大,相应塔的规模也应该较可观。
经过长期的演化,塔的样式变得多姿多彩。依律部所传,还可以了解一些塔的原始形态与部派色彩。大众部的《摩诃僧祗律》说:“下基四方,周匝栏CF48,圆起二重,方牙四出,目施盖槃;长表轮 相”。[29]《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说:
佛言:应可用砖,两重作基。次安塔身。上安覆钵,随意高下。上置平头,高一二尺,方二三尺,准量大小。中竖轮竿,次著相轮;其相轮重数,或一二三四,乃至十三,次安宝瓶。[30]
大众部的《摩诃僧祗律》所传的佛塔,是塔基、塔身、槃盖 、轮相。《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所传的佛塔,是塔基、塔身、覆钵、平 头、轮竿与相轮、宝瓶六部分组成。可见后者比前者的要复杂些,建筑形式不断进步。
造塔的趋势不断向高大、华丽发展。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塔要建在“高显处”、“四衢道中”,让人看见了,于如来“生恋慕心”,启发信心。塔建在寺院里,如果太小,看见的人就少,作用难以发挥。如公元前一世纪中,锡兰(今斯里兰卡)毗多伽摩托车尼王所建的无畏山塔,塔基直径约三百六十尺,塔身直径约二百七十尺。法显法师说 塔高四十丈。[31]现在缅甸的大金塔,也是屈指可数的壮观。
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与《法华经》相比之下,塔的规模显得很少。《般若经》、《维摩经》 对塔没有作具体的介绍。《法华经》对于佛塔的建造与供养却非常不可思议,令人神往。《 法华经》既继承了部派佛教的供塔的基本思想,多次提到了古佛涅槃 后,建塔供养的情况,并具体说明了建塔如何的高大庄严。《法华经》说:
又见佛子,造诸塔庙,无数恒沙,严饰国界。宝塔高妙,五千由旬,纵广正等,二千由旬。一一塔庙,各千幡幢,珠交露慢,宝铃和鸣,诸天龙神,人及非人,香 花伎乐,常以供养。[32]尔时,世尊复告诸比丘众,我今语汝,是大迦旃延于当来世,以诸供具供养奉事八千亿佛,恭敬尊重。诸佛灭后,各起塔庙高千由旬,纵广正等五百由旬,皆以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七宝合成,众华、璎珞、涂香、末香、烧香、缯盖、幢幡供养塔庙。[33]
《法华经》中造塔高广庄严,供养丰富多彩的思想,是空前的。它鼓励建塔。这对后来大乘佛教寺院造高大的塔,有了充分理由。这是《法华经》塔信仰的一个特色。现在世界各地有很多高大庄严的塔,这固然是广大信徒的虔诚发心,同时也与《法华经》的提倡不无关系。
4化身舍利与法身舍利并重
舍利一般指圣贤遗体,是生身的戒定慧的结晶,即化身舍利。然而佛之所以被称为佛,不是由于色身,而是因为法身。佛证入无余涅槃,而遗留在世 间的佛法,就成为法身舍利——经典。经典的书写约在佛灭后过了相当长的时间后开始。书 写的佛经出现后,很快就放在塔中保存和供养是可能的。《浴佛功德经》说:“当供养舍利 。然有二种:一者身骨舍利;二者法颂舍利。……或写法颂安置其中(塔里面)”。[34 ]法颂舍利就是象“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此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这样的偈颂。 《大唐西域记》说:
印度之法,香末为泥,作小堵波,高五六寸,书写经文以置其中,谓之 法舍利也。……(胜军)作七拘胝法舍利堵波;每满一拘胝,建大堵波而总置中,盛修供 养。[35]
玄奘法师所亲近的唯识学权威胜军论师,也是造法身舍利塔的大师。表明注重经典崇敬、义理探讨在当时已经普及。胜军论师实践了《法华经》供养法身舍利的思想。《法华经》说:
在在处处,若说若读若诵若书,若经卷所住处,皆应起七宝塔,极令高广严饰,不须复安舍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来全身,此塔应以一切华香、璎珞、缯盖、幢 幡、伎乐、歌颂,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若有人得见此塔礼拜供养。当知是等皆近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36]
从对佛陀教法的尊敬信仰,到对佛的灵骨崇拜,并不断得到普及,是佛教徒的必然趋势。《法华经》这种提倡建法身塔的说法,对后世建塔,同时供养二种舍利的普及起了很大作用。
在中国这种供养法身舍利的塔很多。四川大足宝顶山有个祖师法身塔,也称大藏塔,在塔上刻有《开元释教录•入藏录》。陕西大雁塔,专为玄奘法师译经时,收藏梵文原本经典之用。最为突出的是:宋太祖时,吴越王钱BE21,天性敬 佛,学习阿育王造塔之事,用金铜精钢,造八万四千塔,用来藏经供养。[37]在塔 中供养经典,已成为现在佛塔的主要内容之一。一般寺院造塔同时供养化身舍利、佛像、经 典。这与《法华经》多宝塔里,出现多宝佛像,以及《法华经》重视经典的受持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