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六即”又可理解为“六即止观”,因为,它表明的是圆教行人在止观修习中的六个阶段。
1.理即,也可称为理即菩提,理即止观。谓一切众生悉住于如来藏之理,尽管他们全然不知,但也不缺分毫。正如宋代普润法师之颂曰:“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
2.名字即,亦称为名字菩提,名字止观。众生虽然对自己本具之如来藏理全然不知,但可以通过佛经或善知识得以了解。这种从名言概念上了解通达之位,称为名字即。润师颂曰:“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
3.观行即,亦称观行菩提,观行止观。即知名字后而起观行,心观明了,理慧相应之位。此位分随喜、读诵、说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等五品深浅次第,称为五品弟子位或五品观行位。润师颂曰:“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但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
4.相似即,亦称相似菩提,相似止观。即经过止观修习,愈趋明静,此时六根得以清净,断除见思而伏无明,相似于真证者。这是圆教内凡十信位,又称为六根清净位。润师颂曰:“四住虽先脱,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
5.分真即,亦称分真菩提,分真止观。即分断无明而证中道之位。由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之位,每位渐次破除一分无明、证得一分中道,共破四十一品无明。由于分破无明、分证中道,又称为分证即。润师颂曰:“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穷源犹未尽,常见月朦胧。”
6.究竟即,亦称为究竟菩提,究竟止观。即断除第四十二品,究竟证得诸法实相之位。此即妙觉位,为圆教究竟之极果。润师颂曰:“从来真是妄,今日妄是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
对于修行位次的判释,诸经说法不一。如《华严经》四十一位说,《璎珞经》五十二位说等等。这些经典在智者大师的判教体系中,皆属于别教,但也可以引用来说明圆教的修行位次。同时,智者大师又提出“六即说”,来与《璎珞经》之五十二位相配。其中“十信位”相当于“六即”中之“相似即”,即圆教的内凡位,也就是《法华经》所说的“六根清净位”;而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位”等四十一位,与“分真即”相配,而“妙觉位”即“究竟即”。这样一来,与原来的五十二位相比,“六即”显得更加充实,更为丰满。因为五十二位只涵盖了见道后的修行位次,而对见道前的行人位次,并未涉及。而“六即说”,在“十信位”之前,更设“五品外凡位”(观行即)、“名字即”、“理即”诸位,不仅将初闻佛法,初修佛法之人涵盖于内,即便是未闻佛法的障重凡夫,乃至一阐提,也囊括无遗了。因此,从芸芸众生直至成佛,“六即”即可包括无余。智者大师曾云:“圆观诸法,皆云六即,故以圆意约一切法,悉用六即判位。”(《摩诃止观》卷一,《大正藏》卷46,P11)这里不仅有情众生,可用六即判位,即使无情诸法,也可运用“六即”含盖。因为“一切法”,理应不止有情众生,也包括无情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