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佛交流 > 般若之门 > 佛学文摘 > 唯识

梵本《唯识三十颂》研究

时间:2013-12-21 11:31:33  来源:  作者:韩廷杰
  霍韬晦由梵译汉如下:乃至唯表性,识未安住时,彼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
  吕澂由藏译汉如下:若于唯识性,识未依住时,彼二取随眠,尔时则未遣。
  韩镜清由藏译汉如下:直至辨别识住在唯了别识性中前,二抓取所有随眠、即此随眠尚未遣。
  Grahadvaya(二取),韩先生译为“二抓取”很不规范。
  Vijñaptimtramevedamityapi hyupalambhatah |
  Sthãpayannagratah kimcit tanmãtre nãvatisthate ‖27‖
  译:现前立少物,认为这就是唯识。因为有所得,所以还没有安住于唯识。
  释:Vijñaptimtram(唯识、唯表、唯了别)是中性、单数、体格,eva(就)是不变词,代词idam是中性、单数、体格,iti(相当于引号)是不变词,api(亦等意)也是不变词,hi(因为)是不变词,upalambhatah(得)也是不变词,Sthãpayan(立)是致使动词的现在分词,阳性、单数、体格,agratah(现前)是不变词,kimcit(少)是中性、单数、业格,tat是中性、单数、业格,mãtre(唯)是中性、单数、依格,na(不,没有)是不变词,avatisthate是现在时、陈述语气、中间语态、单数、第三人称。
  本颂玄奘译为:现在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行故,非实住唯识。
  梵文Vijñaptimtram应译为“唯识”,没有“性”义,因为没有语尾tã或tvam。
  真谛译《转识论》的译文如下:若谓但唯有识现前起此执者,若未离此执,不得入唯识中。
  霍韬晦由梵译汉如下:唯是唯表别,然有所得故;现前立少物,实未住唯表。
  吕澂由藏译汉如下:设想唯识性,如是有所得,随应现安立,彼未住唯识。
  韩镜清由藏译汉如下:此谓唯了别识性,思及此者于所缘,现前树立无论何,则唯不住于此中。
  由于一词多义,引起数家译文不同,vijñaptimtram可以译为唯识、唯表别、唯了别。Kimcit可以译为“少物”、“无论何”等义。mãtra原意为“唯”,玄奘等视为vijñaptimãtra之略,故译为“唯识”。
  Yadãlambanam vijñãnam naivapalabbate tadã  |
  Sthitam vijñãnamãtratve grãhyãbhãve tadagrahãt  ‖28‖
  译:当识于所缘而无所得的时候,此时即安住于唯识性。因为在所取没有的情况下,能取也没有了。
  释:Yadã(当……时候)是不变词,ãlambanam(所缘,m因迂半无音v,所以变为m)是中性、单数、体格,vijñãnam(识,m因迂辅音n,所以变为m)是中性、单数、体格,na(不)、eva(就)都是不变词,动词upalabhate(得)是现在时、陈述语气、中间语态、单数、第三人称,tadã(此时)是不变词,sthã的过去分词sthitam(站、住)是中性、单数、体格,vijñãnamãtratve(唯识性)是中性、单数、依格,这个复合词的依主释,由grãhyã(所取)和abhãve(没有)两个词构成。代词tat是中性、单数、体格,agrahãt(没有能取)是阳性、单数、从格。
  本颂玄奘译为: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梵文vijñãnam(识),玄奘译为“智”,欠妥。Vijñãnamãtratva,严格来讲,应当译为“唯识性”,玄奘译为“唯识”。
  真谛译《转识论》的译文如下:若智者不更缘此境,二不显现,是时行者名入唯识。
  玄奘将Vijñãna(褒)译为“智”,可能受真谛影响,因为《转识论》中译为“智者”。
  霍韬晦由梵译汉如下:若智于所缘,全然无所行,尔时住唯表,无二取相故。
  吕澂由藏译汉如下:若时识所缘,都无得,尔时住唯识,所取无故能取无。
  韩镜清由藏译汉如下:若时由知诸所缘、为所缘不可得时,即安住唯了别识,所取无能取此无。
  Acitto nupalambho sau jñãnam lokottaram ca tat  |
  ãšrayasya prãvrttirdvidhã dausthulyahãnitah  ‖29‖
  译:这种无所得是不可思议的,这就是出世间智,因为已经捨掉两种粗重,便证得了转依。
  释:acittah(不可思议的)是阳性、单数、体格,anupalambhah(无所得,词头a因在o后,所以丢掉,词尾ah因迂元音a,所以变为o)是阳性、单数、体格,代词asau是阳性、单数、体格,jñãnam (智,词尾m因迂半元音l,所以变为m)是中性、单数、体格,lokottaram(出世间的,词尾m因迂辅音c,所以变为m)是中性、单数、体格,ca(和)是不变词,代词tat是中性、单数、体格,ãšrayasya(所依)是阳性、单数、属格,prãvrttih(转换,h因在非a、ã的元音后,所以变成r)是阴性、单数、体格,dvidhã(两种)是不变词,dausthulyahãnitah(由于捨掉粗重)是不变词。
  本颂玄奘译为: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捨二精重故,便证得转依。
随喜 随喜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法相唯识学概念体系研究
下一篇:关于唯识学种子论的探讨

热门点击
  1. 关于唯识学种子论的探讨
  2. 试论阿赖耶识存在之必然性
  3. 唯识三类境与八识关系初探
  4. “识变”刍议
  5. 法相唯识学概念体系研究
  6. 梵本《唯识三十颂》研究
  7. 关于唯识学种子论的探讨
  8. 基测二师三藏义辨
  9. 见思惑
  10. 试论唯识佛法的因果同时思想及意义
中国•常熟 兴福禅寺 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寺路街148号 苏ICP备14022119号-1
Tel: 0512-52844489 Fax: 0512-52859227 E-mail: csxingfutemple@qq.com
   技术支持:佛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