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佛交流 > 般若之门 > 佛学文摘 > 唯识

梵本《唯识三十颂》研究

时间:2013-12-21 11:31:33  来源:  作者:韩廷杰
   《唯识三十颂》,又称为《唯识三十论颂》、《唯识三十论》、《三十唯识论》,因为这部论的基本内容是弘扬唯识学的主要观点主张,所以又称为《高建法幢论》。古印度世亲著,唐玄奘译于贞观二十二年(648),一卷。前24颂论述唯识相,第25颂论述唯识性,最后5颂论述唯识的行位。
  《唯识三十颂》面世以后,很多人竞相为之作注,其中最著名的有十人,称为唯识十大论师,往往简称为十大论师或十论匠,即护法、德慧、安慧、亲胜、火辨、难陀、净月、胜友、胜子、智月。玄奘把《唯识三十颂》译为汉文以后,曾想把十大论师的注释一一译出。玄奘弟子窥基(632-682)对此提出异议。窥基认为十大论师的观点各不相同,如关于“四分”的理论,安慧主张一分:自证分;难陀、净月、德慧等主张二分:见分、相分;火辨等主张三分:见分、相分、自证分;护法则主张四分: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如果将十大论师的注释一一译出,使刚刚接触唯识理论的中国人,无所适从。所以,窥基建议以护法观点为主,糅杂其他九师的观点。玄奘采纳了窥基的建议,从而产生《成唯识论》十卷,此时正是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
  《唯识三十颂》除玄奘的汉译本外,还有南朝陈真谛(499-569)的异译本《转识论》,还有现代人霍韬晦的由梵译汉和吕、韩镜清的由藏译汉。本文拟以梵本为基础,与上述诸本进行比较研究。力图更准确地掌握《唯识三十颂》的内容。
   ātmadharmopacāro hi vividho yaḥ pravartate|
   Vijñānaparināme  ‘ sau parinamaḥ sa ca tridhā ||1||
  译:因为我和法是虚假施设的,有各种各样的东西在转。那种虚假施设处于识的转变之中,这种转变共有三种。
  释:ātmadharmopacaraḥ(aḥ因于浊音h,所以变为o)是阳性、单数、体格,ātman(我,在复合词中是ātma)和dharma(法,a与后边的u构成o)构成相违释复合词,再加up-acāraḥ构成依主释复合词。hi(因为)是不变词,vividhāh(ah因迂半元音y,所以变为o),是阳性、单数、体格,原意为“各种各样的”,玄奘译为“种种相”是对的,因为一般人都以事物的外相进行区分。关系代词yah是阳性、单数、体格,pravartate(转)是现在时、陈述语气、中间语态、单数、第三人称。vijñãnaparinãme(识的转变)是依主释复合词,是阳性、单数、依格,指示代词asau(那个、初音a在e后消逝,代之以avagraha)是阳性、单数、体格,parinãmah(转变)是阳性、单数、体格,代词sa也是阳性、单数、体格,ea(而、和)是不变词,tridhã(三种)也是不变词。
  本颂玄奘译为: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
  陈真谛译《转识论》本颂如下:识转有二种:一转为众生,二转为法。一切所缘,不出此二。此二实无,但是识转作二相貌也。次明能缘三种:
  《转识论》是散文体,显然是把译者的理解加进去了。
  霍韬晦由梵译汉如下:我法施设相,虽有种种现。彼实识转化,此转化有三。
  吕澂由藏译汉如下:施设我及法,各别种类起。彼皆由识变,此变又三类。
  韩镜清由藏译汉如下:由假立我和法,若诸种种等出现。彼者转为辨别识,此转为又三行相。
  两个“由藏译汉”相比,吕澂的翻译更接近梵文。韩镜清的译文“彼者转为辨别识”,疑误。也可能是“为”字是“是”义。
  Vipãko mananãkhyaśca viyñaptirvisaya ca  |
  Tatrãlayãkhyam vijñãnam vipãkah sarvabîjakam  ||2||
  译:异熟、称为思量的识,以及境的了别。此中称为阿赖耶的识,即异熟、一切种子。释:vipãkah(异熟,ah因迂浊音m,所以变为o)是阳性、单数、体格,manamãkhyah(称为思量,h因迂颚音c,所以变为ś)是阳性、单数、体格,ca(和)是不变词,vijñaptih(了别h因为在非a、ã的元音后,变为r)是阴性、单数、体格,Visayasya(境)是中性、单数、属格,ca(和)是不变词。Tatra(在这里,此中)是不变词,ãlayãkhyam(初音ã和前面的a,合成ã,尾音m因迂半元音v,所以变为m)是中性、单数、体格,这是依主释复合词,由ãlaya(阿赖耶,阳性)和ãkhya(称为,形容词)两个词构成。vijñãnam(识,尾音m因迂半元音v,所以变为m)是中性、单数、体格,vipãkah(异熟)是阳性、单数、体格,sarvabîjakam(一切种子)是中性、单数、体格。从离合释来说,有两种可能性:(一)持业释,意谓“一切种子”,作为阿赖耶识的异名之一。因为阿赖耶识又称为“一切种子识”;(二)多财释,形容阿赖耶识,因为阿赖耶识具有一切事物的种子。从上文来看,第一义比较合适,因为vipãka(异熟)是阿赖耶识的异名之一,“一切种子”是阿赖耶识的另一个异名。
  本颂玄奘译为: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初阿赖耶识,异识、一切种。
  真谛译《转识论》本颂如下:一、果报识,即是阿梨耶识;二、执识,即可陀那识;三、尘识,即是六识。果报识者,为烦恼业所引,故名果报。亦名本识,一切有为法种子所依止。亦名宅识,一切种子之所栖处。亦名藏识,一切种子隐伏之处。
随喜 随喜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法相唯识学概念体系研究
下一篇:关于唯识学种子论的探讨

热门点击
  1. 关于唯识学种子论的探讨
  2. 试论阿赖耶识存在之必然性
  3. 唯识三类境与八识关系初探
  4. “识变”刍议
  5. 法相唯识学概念体系研究
  6. 梵本《唯识三十颂》研究
  7. 关于唯识学种子论的探讨
  8. 基测二师三藏义辨
  9. 见思惑
  10. 试论唯识佛法的因果同时思想及意义
中国•常熟 兴福禅寺 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寺路街148号 苏ICP备14022119号-1
Tel: 0512-52844489 Fax: 0512-52859227 E-mail: csxingfutemple@qq.com
   技术支持:佛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