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镜清由藏译汉如下:我慢、诸见及疑惑。随烦恼中忿和恨、覆藏、恼火及嫉妒、悭恪及以具诳骗。
霍、吕、韩三位先生的译文大同小异,霍、韩译文中的“随烦恼”三个字,梵本无,据五位法添加。
Śāthyam mado vihimsāhrīratrapāstyānamuddhatah │
āśraddhyamatha kausīdyam pramādo musitā smrthih ║ 13 ║
译:谄、骄、害、无惭、无愧、惛沈、掉举,然后是不信、懈怠、放逸、失念、
释:śāthyam(谄,m因迂辅音m,所以变为m)是中性、单数、体格,madah(骄)是阳性、单数、体格,vihimsā(害)是阴性、单数、体格,ahrīh(无惭)是阴性、单数、体格,atrapā(无愧)是阴性、单数、体格,styānam(惛沈)是中性、单数、体格,uddhatah(掉举)是阳性、单数、体格,āśraddhyam(不信)是中性、单数、体格,atha(然后)是不变词。kausīdyam懈怠,m因迂辅音p,所以变为m)是中性、单数、体格,pramādah(放逸)是阳性、单数、体格,musitā(失)和smrtih(念)都是阴性、单数、体格。
本颂玄奘译为:诳、谄与害、骄,无惭及无愧,掉举与昏沉,不信并懈怠,
“诳”应在第十二颂,玄奘移至第十三颂,放逸及失念,应在第十三颂,玄奘移至第十四颂。
真谛译《转识论》的译文如下:八谄曲,九极醉,十逼恼,十一无羞,十二无惭,十三不猗,十四掉戏,十五不伩,十六懈怠,十七放逸,十八妄念,
霍晦韬有梵译汉如下:谄与骄与害,无惭及无愧,昏沉与掉举,不信并懈怠。
霍先生仿效玄奘,把放逸及失念移至第十四颂。
吕澂由藏译汉如下:诳骄及与害,无惭愧昏掉,不忟及懈怠,放逸及妄念。
吕先生的译文把上颂的“诳”与本颂的“谄”相颠倒。
韩镜清由藏译汉如下:蒙混、骄满、害、无惭、无愧、消沉及燥举,无净信及与懈怠、其放逸及与失念。
韩先生的译文很不规范。
viksepo ‘samprajanyam ca kaukrtyam middhameva ca │
vitarkaścavicāraścetyupakleśā dvaye dvidhā ║ 14 ║
译:散乱、不正知、恶作、眠、寻、伺,这二随烦恼(寻、伺)各有二种。
释:viksepah(散乱,ah因迂a,所以变为o)是阳性、单数、体格,asamprajanyam(不正知,尾音m因迂辅音c,所以变为m)是中性、单数、体格,ca(和)是不变词,kaukrtyam(恶作,m因迂辅音m,所以变为m)是中性、单数、体格,middham(眠)是中性、单数、体格,eva(就)、ca(和)都是不变词。vitarkah(寻,h因迂颚因c,所以变为ś)和vicārah(伺,h因迂颚音c,所以变为ś)都是阳性、单数、体格,ca(和)及iti(起引号作用)都是不变词。upakleśāh(随烦恼,āh因迂浊音d,所以变为ā)是阳性、复数、体格,dvaye(二)是中性、单数、依格,dvidhā(两种)是不变词。
本颂玄奘译为:放逸及失念,散乱不正知。不定谓悔、眠、寻、伺二各
“放逸及失念”原属第十三颂,玄奘的译文移至第十四颂。玄奘译文中的“不定”二字,梵本无。梵本中的upakleśāh(随烦恼),玄奘译文中本颂无。
真谛译《转识论》的译文如下:十九散乱,二十不了,二十一忧悔,二十二睡眠,二十三觉,二十四观。此小惑中有二种:一作音遍行,二不遍行。
霍韬晦由梵译汉如下:放逸及失念,散乱不正知,悔、眠与寻、伺,二二各二种。
霍先仿效玄奘译文,把“放逸及失念”,从第十三颂移至本颂,是为了语录整齐。
吕澂由藏译汉如下:散乱、不正知,悔眠亦如是。又寻及与伺,随惑二各二。
韩镜清由藏译汉如下:散动不随时跟知,后悔、睡眠亦如是,此寻求及彼伺察,二随烦恼二行相。
pancānām mūlavijñāne yathāpratyayamudbhavah │
vijñānānām saha na vā tarańgānām yathā jale ║ 15 ║
译: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或据或不俱,如水中诸波。
释:pañcānām(五,m因迂辅音m,所以变为m)是中性、复数、属格,mūlavijñāne(根本识)是中性、单数、依格,yathāpratyayam(随缘)是不变词,udbhavah(产生,出现)是阳性、单数、体格,vijñānānãm(识,m音迂噝音s,所以变为m)是中性、复数、属格,saha(俱,在一起)、nā(不)、vā(或)都是不变词,tarangānām(波,m因迂半元音y,所以变为m)是阳性、复数、属格,yathā(像,如)是不变词,jale(水)是中性、单数、依格。
本颂玄奘译为: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或俱或不惧,如涛波依水。
玄奘的译文与梵本完全一致,在意义、语言运用方面,玄奘的译文都达到很高水平。
真谛译《转识论》的译文如下:五识于第六意识及本识执识,以此三根中随因缘。或时俱起,或次第起。以作意为因,外尘为缘,故识得起。若先作意欲取色、声二尘,后则眼、耳二识一时俱起,而得二尘。若作意欲至某处看色听声取香,后亦一时三识俱起得三尘,乃至一时具五识俱起亦尔。或前后次第而起,唯其一识,但得一尘,皆随因缘,是故不同也。如是七识,于阿梨耶识中尽相应起,如众像俱现镜中,亦如众浪同集一水。
6/12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