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瀓由藏译汉如下:与四烦恼俱,常有覆无记,谓我见、我痴、又我慢、我爱。
韩镜清由藏译汉如下:恒常与有覆无记之四烦恼为伴侣,我见及我愚痴,我骄慢我爱著想。
两个“由藏译汉”相比,吕瀓译文较好,韩镜清的译文“我愚痴”、“我骄慢”、“我爱著想”等,用于不规范。
yatra jastamayairanyaiḥ sparśādyaiścārhato na tat ∣
na nirodhasamāpattau mārge lokottare na ca ∥ 7 ∥
译:随所生所系,及余触等俱,阿罗汉没有它,灭尽定也没有,出世道也没有。
释:yatra(在那里)是不变词,jastamayaiḥ(所生)是中性、复数、具格,anyaiḥ(其余的)是中性、复数、具格,sparśādyaiḥ(触等,h因迂颚音c,所以变为ś)是中性、复数、具格,arhataḥ(阿罗汉,aḥ因迂浊音n,所以变为o)是阳性、单数、属格,na(不)不是变词,代词tat是中性、单数、体格,nirodhasamāpattau(灭尽定)是阴性、单数、依格,意谓“当修灭尽定的时候”。mārge(道)是阳性、单数、依格,lokottare(出世)也是阳性、单数、依格。na(不)和ca(与)都是不变词。
本颂玄奘译为: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系,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
玄奘把第六颂的“有覆无记摄”移至第七颂。
真谛译《转识论》的译文如下:亦有五种心法相应,名字同前,而前细此粗。此识及相应法至罗汉位究竟灭尽,及入无心定亦皆灭尽。若见谛害烦恼识及心法,得出世道十六行,究竟灭尽。余残未尽,但属思惟,是名第二识。
霍韬晦由梵译汉如下:同生处,及余触等。罗汉中、灭定、出世道,三者均无有。
吕瀓由藏译汉如下:随生是,及余触等。罗汉无,灭尽定中无,出世道亦无。
韩镜清由藏译汉如下:若生于是即此有,及触等。阿罗汉无,灭尽等引亦无有,出世间道亦无有。
dvitīyaḥ pariṇāmo yaṃ tṛtīyaḥ ṣadvidhasya yā ∣
Viṣayasyopalabdhiḥ sā kuśalākuśalādvayā ∥ 8 ∥
译:以上是第二变,然后是第三变,可取六种境、善、不善、俱非。
释:dvitīyaḥ(第二)和pariṇāmaḥ(变,aḥ因迂元音a,所以变为o)都是阳性、单数、体格,代词ayam(m因迂辅音t,所以变为ṃ)和tṛtīyaḥ(第三)都是阳性、单数、体格,ṣadvidhasya(六种)是阳性、单数、属格,关系代词yā是阴性、单数、体格,viṣayasya(境)是阳性、单数、属格,upalabdhiḥ(取境)是阴性、单数、体格,代词sā是阴性、单数、体格,kuśalākuśalādvayā(善、不善、俱非)是阴性、单数、体格,这个复合词是相违释,由kuśalā(善)、ākuśalā(不善)、advaya(俱非)三个词构成,“俱非”即非善非恶的无记性。
本颂玄奘译为: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了,了境为性相,善、不善、俱非。
真谛译《转识论》译文如下:第三尘识者,识转似尘,更成六种识转似尘,已如前说。体通三性。
霍韬晦由梵译汉如下:此即次转化。第三于六境,能收摄者是。善、不善、俱非。
吕瀓由藏译汉如下:是为第二变。第三于六境,若能缘者是。善、不善、俱非。
韩镜清由藏译汉如下:此者为第二转为。第三于六境行相,若诸能缘即此等,善和不善及非二。
几家翻译基本一致,玄奘为使译文层次分明,将“第二变”提前。
sarvatragairviniyataiḥ kuśalāiścaitasairasau ∣
saṃprayuktā tathā kleśairupakleśaistrivedanā ∥ 9 ∥
译:第三变所具的心所法是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三受相应。
释:sarvatragaiḥ(遍行,ḥ因在非a、ā的元音后,变为r)是阳性、复数、具格,viniyataiḥ(别境)也是阳性、复数、具格,kuśalāiḥ(善)是中性、复数、具格,caitasaiḥ(心所法,ḥ因在非a、ā的元音后,所以变为r)是阳性、复数、具格,代词asau是阳性、单数、体格,saṃprayuktā(相应)是阴性、单数、体格,tathā(这样)是不变词,kleśaiḥ(烦恼,因为ḥ在非a、ā的元音后,所以变为r)是阳性、复数、具格,upakleśaiһ(随烦恼,һ因于齿t,所以变为s)也是阳性、复数、具格,trivedanā(三受)是阴性、单数、体格。
本颂玄奘译为:此心所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皆三受相应。
梵本中无“不定”,玄奘根据唯识义理加。
真谛译《转识论》的译文如下:与十种心法相应,及十善恶,并大小惑,具三种受。
霍韬晦由梵译汉如下:彼与诸遍行、别境、善心所、烦恼、随烦恼、三受共相应。
吕澂由藏译汉如下:遍行决定别,有善心所法,彼相应烦恼,随烦恼三受。
韩镜清由藏译汉如下:遍行及肯定殊异、及诸善心所有法,如是烦恼随烦恼,此与三受共相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