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佛交流 > 般若之门 > 佛学文摘 > 唯识

“识变”刍议

时间:2013-12-21 09:37:48  来源:  作者:正刚
内容提要: 世亲论师在《唯识三十颂》中重新导入的vijna parin• ma (识转变)的概念,对于唯识佛法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中以原典追踪此概念的思 想发展及相关的因果时间问题,藉此,细微深入地展示出“识变”概念全面整体性的内涵意 义。此概念,既是对奘传唯识的“因能变”的描述,即指出了阿赖耶识中的“种生种和种 生现”的变化;又是对奘传唯识的“果能变”的描述,亦即指出现行果识是影像门的唯识, 是能变性的图景识,是唯识无境的,并由这样的现行果识而“现熏种”,在阿赖耶识中有习 气种子的成就。因此,“识变”概念实际上是在呈示出“种现生熏”的赖耶缘起理论,亦呈 示出了影像门的唯识理论。
 
一、前 言
  变即变化或转变,而“识变”是指那属于识的范畴内的变化。这在梵文的《唯识三十颂》里 第一颂及第七颂中,是以依主释的复合词的形式出现的,即vijn a pa rin•me[1]与vij naparin•mah•[2]二词。 若撇开其格的变化形式,那其中的 vijna 即是“ 识”,而parin•ma乃 译为转变或转化。合而言之,即是“识转变”或为“识转化”,简言之,即是“识变”。
  单就“转变” (parin•ama)一词,在常识界,这是一个很容易理解的 词,也是一个非常宽泛 的词。在现实的世界中,我们眼所见的外界种种事物的转变,如树枝长出嫩叶、草坪变绿、 月亮的圆缺更替、大海的潮涨潮落、种子发芽、草木成灰,以及人逐渐由幼年走向老年。如 此等等,无论明显的,抑或不明显的,无不体现了“转变与变化”,总而言之,一切事物都 是处于变化之中。并且,就其变化的事物,常人更还会有个这样的看法,总认为,一切事与 物的发生、变化,皆有其与结果相对应的原因,就是说,那种变化的事物,必然具有一种相 待的因果性。所以,有鉴于此,本文也就顺其因果的形式来分析“识变”概念所能包摄的内 容,即分析在识的范畴内,那潜在因的情况、现行果的情况、以及二者之间都有一些什么样 的变化特点。同时,还要适当结合外道和部派佛教关于这方面的思想,藉此以显明唯识学的 “识变”概念所独具的特点。
  至于此文为何要针对“识变”来分析?这主要是因为,综观整个唯识学,在其理论体系中, “识变”概念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就仅从玄奘法师所糅译的《成唯识论》中来看,“识变 ”就与这样一些概念发生着关联,如“因能变”、“果能变”、“随因缘势力故变”、“随 分别势力故变”、“生变”、“缘名变”、“能变”及“所变”,如此等等。故此,如若对 整个唯识学做一高度概括的话,似乎可以这样说,唯识学,就是一种关于“发生在识的范畴 内的转变与转化”的学理。并且,这种“识变”学理具有多层的合理含义,非是如一般人所 妄计揣测的那样,随意变物即是“识变”。然则,“识变”概念的具体的内涵又是什么呢? 那就需要在正文中,通过一步步分析才能得以展示。不过,本人在此仅做出一个粗略性的分 析,以藉此抛砖引玉;其中若 有不切当之处,就敬请各位善知识批评指正,以便能促使我在今后的学习中,再做更缜密的 思索与分析。
二、识变即是对因果的描述
  1外道与部派佛学的因法特点:
  就因而言,在古典数论学派中,最初因的主体即是“自性”。此“因”,具有根源性的特点 ,且唯能生他物,不从他物生。它与神我(purus•a)结合,能展开人 生宇宙的一切现象,而其自体,不会因生他物而发生变化。并且,数论的因与果,之所以能 形成对应,那是因为因果 之间有着联系,即因中有果,就是说,一切事物的原因中,已经具有了“果”的因素,或者 说,“果”的因素,已经潜在于原因之中。理由是,事物只能自有而生,决不会从“无”而 生。“果”的出现。一定要由那具备有“果”的因素之“因”来形成。反之,如若“因”中 无“果”的潜在,即因果之间没有任何联系,而因果义照样成立的话,那么,草木就应能生 金银,一切事物皆应成为另一事物的因。因此之故,唯有特定的“因”,才能生出特定的“ 果”,即唯有那具有喜忧暗三德性的“自性因”,唯有它,才能生出一样具有三德性的大等 二十三谛[3]之果。这不仅本体与现象的因果相生关系是如此,必 须 是“因中有果”,而且,现象界事物的因果相生关系,亦是如此。所以,就此类因生果的思 想,数论显然是无限地扩大了因果之间的联系,而把它当作因果义成立的唯一条件。
  然而在胜论学派中,那又恰恰相反。每一种“果”非单由一因而成,是由多因而成, 此即透示出,“因”中 不存在直接有果的潜在,即为因中无果论。从现象事物的因果表现来看,虽然事物的结果, 是要受到事物原因的一定限制的,而同种原因,却还可以有多种结果,此如瓶,一定要由泥 土做成,但泥土与瓶,并不是唯一的对应,泥土还能做成碗等,由此,即可体现胜论学派的 “因中无果”观。进一步讲,胜论的因果观,还从因果之间的概念、名称、形状、数量及出 现的时间先后等等不同,来成立因与果之间,是没有潜在联系的论点。所以,由此可知,这 与数论恰好相反,胜论又错误地把那非根本的差异,当作根本的差异,从而致使因果之间, 又没有了联系。
随喜 随喜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关于唯识学种子论的探讨
下一篇:法相唯识学概念体系研究

热门点击
  1. 关于唯识学种子论的探讨
  2. 试论阿赖耶识存在之必然性
  3. 唯识三类境与八识关系初探
  4. “识变”刍议
  5. 法相唯识学概念体系研究
  6. 梵本《唯识三十颂》研究
  7. 关于唯识学种子论的探讨
  8. 基测二师三藏义辨
  9. 见思惑
  10. 试论唯识佛法的因果同时思想及意义
中国•常熟 兴福禅寺 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寺路街148号 苏ICP备14022119号-1
Tel: 0512-52844489 Fax: 0512-52859227 E-mail: csxingfutemple@qq.com
   技术支持:佛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