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佛交流 > 般若之门 > 佛学文摘 > 唯识

“识变”刍议

时间:2013-12-21 09:37:48  来源:  作者:正刚
  然而,在上所引的论文中,言植物种生果实,似乎还存在着这样的一个症结,即“花内生果 功能,非(植物)种,为先所引起者(即花中功能)所生果相,应与(植物)种别(没有丝毫联系) ?”[15]可是,仔细寻究起来,却并没有这样的问题,因为花中功 能,是由植物种展转而来,所以虽不能说全然一样,但也不可认为完全有别,其所生果相与 植物种,应该是前后一致的流类,故《俱舍论》中强调说“然果不随已坏(植物)种起,亦 非从种无间生。若尔,从何?从种相续转变差别,果方得生。”[16]其所喻之潜在业因,也是如此的,“虽言从业生果,而非从彼已坏业生,亦非从无间生, 但从业相续转变差别而生。”[17]
  因此,在因法方面,由特别推重经部思想的《俱舍论》中可以知道,这经部学派,其现行业 因体,是有着生灭变化的特点的。并且,还深入具体地描述到,那能达成现实行为——现行 业,对未来发生影响的隐性业因——思差别,是在“相续转变差别”着的。这是世亲切入如 何描述唯识因法的重要契机。
  世亲论师在《俱舍论》中所出现的描述隐性因法的这一概念,若推知其来源,论师或 许是受到 了《大毗婆沙论》中关于作用、功能与三世时间的“转变”一词的影响,并结合器世间植物 界种生果实的特点,于是在《俱舍论》中,就形成了这一具有全新涵义的概念——“相续转 变差别”。
  这“相续转变差别”,世亲在《俱舍论》中,是把它分作三个部分来解释的,即“相续”、 相续“转变”与转变“差别”。就其论文文字,即“何名相续转变差别?谓业为先,后色心 起,中无间断,名为相续。即此相续,后后刹那异前前生,名转变。即此转变,于最后时, 有胜功能,无间生果,胜余转变,故名差别。”[18]此中的“相 续”,即指那带有现行造作影响的潜在业因,虽然在刹那不断地生灭着,但后后与前前是相 似相续的,就是说,不会因为刹那的生灭而消失,即它既具有变化的一面,又具有相续存在 的 一面。这种“相续”,与色心(身心)的相似相续有莫大的关系。而生果的功能性,就在这相 续不断中流转。
  其次,相续“转变”,是言其隐性业因虽然是刹那生灭的相续存在,但前前后后,毕竟是有 差异的,即于后自相续中,有时间等分位的不同,或说有异相状法的生起。末后,那转变“ 差别”,是指那刹那生灭的隐性业因,在最后刹那时,即成熟时,与前面所有刹那时的相续 转变的“隐性业因”相比较,此一刹那时的隐性业因,具有决定能生果的特殊力量——即功 能,这也就是论文中所说的“有胜功能,无间生果,胜余转变”。所以,世亲在《俱舍论》 中,就此殊胜点,特名之为转变“差别”。
  于是,“相续转变差别”整个概念的大致含义,现在就可用这样的一个图形来表示: Oα1 Oα2 Oα3 …… Oαn-2 Oαn-1 Oαn →△β α:表潜在业因。β:表所 生果法。n:表隐性业因有n刹那 之转变。 色心持种或细心持种
  以上的图形表示着:α1至αn,这整个潜在业因的变化过程都是相 续的,并且,就每一刹那的生灭,α1→α2,一直到αn-2→αn-1及 αn-1→αn,都体现了α1→……→αn具有相续“转变”的特点。又由α1 β的这一变化,显示出了在第n刹那时,那隐性因法αn有殊胜的功能,可以无间生果, 同时,也体现了αn-1→αn的转变,殊胜于前面所有刹那时的转变,于是,这就可 把它叫做转变“差别”。另外,这隐性业因的摄持者,即为“色心”,这是世亲论师在《俱 舍论》中承继的经部师的观点。
  也正因为隐性业因有此“相续转变差别”的特点,于是,现实行为业,才能达成对未来的影 响,现行业与未来果的因果义才能得以成立。所以,有鉴于此,世亲论师在《俱舍论》中, 把这具有生果功能的潜在业因,干脆直呼为种子,其论言“此中何法名为种子?谓名与色于 自 果有展转邻近功能,此由相续转变差别。”[19]此中的种子,它 是名色所有的生果功能,是名色现行果法的种子,并且,只有名色性种子相对于自名色现行 果 ,这种子才会有“相续转变差别”。不过,遗憾的是,这色心持种子的经部师见,却犯有种 种的过失,所以,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更新,这从世亲论师往后的唯识论典中可以看出来 。
  又世亲论师在《大乘成业论》中,仍继续使用着《俱舍论》描述隐性因法的概念——“相续 转变差别”,其论中言“如何得果?为由相续转变差别”[20],不 仅如此,而且就谁持种的问题,在此论中世亲也做了说明,他F8E5弃了 “色心”交替持种而主 张“细心”持种,认为在灭定等位,虽无前六识,但却有六识之外的细心,其论中言“应如 一类经量者,所许细心,彼位(灭定等)犹有……即由此识无间断故,于无心位亦说有心;余 六识身,于此诸位皆不转故,说为无心。”[21]此一细心虽在六 识之外,然而却都在一身之中,因为“因果二识,展转为依不相离故,又异熟识是余转识所 熏习故,非异身中二识俱转”[22]。
随喜 随喜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关于唯识学种子论的探讨
下一篇:法相唯识学概念体系研究

热门点击
  1. 关于唯识学种子论的探讨
  2. 试论阿赖耶识存在之必然性
  3. 唯识三类境与八识关系初探
  4. “识变”刍议
  5. 法相唯识学概念体系研究
  6. 梵本《唯识三十颂》研究
  7. 关于唯识学种子论的探讨
  8. 基测二师三藏义辨
  9. 见思惑
  10. 试论唯识佛法的因果同时思想及意义
中国•常熟 兴福禅寺 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寺路街148号 苏ICP备14022119号-1
Tel: 0512-52844489 Fax: 0512-52859227 E-mail: csxingfutemple@qq.com
   技术支持:佛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