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佛交流 > 般若之门 > 佛学文摘 > 唯识

基测二师三藏义辨

时间:2013-12-21 12:33:18  来源:  作者:弘印

 内容提要:阿赖耶识意译为藏,具有能藏、所藏、执藏的三义。虽然窥基法师与圆测法师都受学于玄奘法师,但他们对这三藏义的理解却各不相同。本文即是依据《成唯识论述记》和《成唯识论疏》中的资料来展开对二师三藏义的介绍,以及对他们之间的差别的辨析。

关键词:能藏  所藏  执藏
    
一、前言
  在唯识佛法的八识系统中,前六识是粗浅的、显了的,在人们的经验范围以内就可以得到确定的认知;而第七识和第八识作为更深层次的存在,具有相当的隐蔽性——器世间的广大,种子世间的幽微,我法执的深细,这全都超出了一般人的感知范围,唯有依着佛陀的圣言量才能进行大略的比知。所以唯识佛法之特质全在于这第七八二识。而唯识佛法之所以不被一般人理解,也正是由于他们不能认识到七八二识。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七八识应该是唯识佛法心识理论的核心了;这其中又尤以第八识为重心。
  我们对第八识的认识,是先从了解他的命名开始。第八识叫阿赖耶识,这是梵语 ālaya 之音译,也被译作阿罗耶识、阿黎耶识、阿剌耶识、阿梨耶识,略称赖耶,梨耶。意译时,旧译作无没识,新译作藏识,或作第八识,本识,宅识。以其执持诸法而不断,故称无没识;以其为诸法之根本,故亦称本识;以其为诸识作用之最强者,故亦称识主;又因其能含藏生长万有之种子,故亦称种子识。[1]
  撇开真谛法师的旧译不谈。阿赖耶,玄奘法师意译作“藏”,是由于具有“能藏”、“所藏”和“执藏”的三藏义。如在《成唯识论》中云:
  初能变识大小乘教名阿赖耶,此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故。[2]
  《成唯识论》还对其解释说:
  谓与杂染互为缘故,有情执为自内我故。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自相,摄持因果为自相故。此识自相分位虽多,藏识过重是故偏说。[3]
  这即是说第八识是一种多种功能组合性的存在,如果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就可以给他安立各种各样的名称;但由于他“藏”的意义最明显、最重要,所以安立为阿赖耶识,亦即藏识。可见“藏”,代表了第八识最主要的特性,是我们认识第八识的一座重要桥梁。
  在《成唯识论》之后,窥基法师的《成唯识论述记》与圆测法师的《成唯识论疏》都对阿赖耶识的“三藏义”作了解释,可是他们的说法却大相径庭。本文即是对二师三藏义的介绍,并对其差异进行辨析,以此来加深对阿赖耶识“藏”的理解。
二、二师异说
  (一)窥基法师三藏义
  窥基法师在《成唯识论述记》中云:
  能持染种,种名所藏,此识是能藏;是杂染法所熏,所依染法名能藏,此识为所藏。《摄论》第二等云:非如大等藏最胜等中即能所藏。彼论又言:为染第七等之所执藏以为内我,名执藏义。即此论云:谓与杂染互为缘故,解能、所藏。诸有漏法皆名杂染,非唯染法。梵云僧吉隶烁,此名杂染。若不言僧,即唯染也。有情执为自内我故,解执藏义。唯烦恼障义,非所知障义,不尔无学应有此名。此不别执为其我所,及与他我,名自内我。此即正解阿赖耶义。阿赖耶者,此翻为藏,藏具三义,如论已说。义虽具三,正取唯以执藏为名。不尔二乘、八地菩萨应有此名。三名阙一即不得名,若尔七地已前、二乘有学入无漏心,我爱不执,应舍此名。至下当辨。[4]
  这里即是对阿赖耶识的“三藏”义进行了解释。首先,阿赖耶识能够执持一切杂染的种子——论文中还特别强调这里的杂染是指一切的有漏法而不仅是染法,此时,这一切的种子被储藏于阿赖耶识之中,即是所藏;而阿赖耶识就如同仓库一样,具有含藏一切法的种子的功能,则是能藏。然后,从熏习的角度来看,杂染法能够熏习阿赖耶识留其习气摄于其中,此时阿赖耶识即是所熏,是所藏,而现行的杂染法是能熏,则是能藏。此中引《摄大乘论》中的 “为染第七等之所执藏以为内我,名执藏义。”来证明第七识对第八识的从不间断的执着,认为是常一不变的我的自体,由此而立执藏义。在这三藏义中,这阿赖耶识之所以得名为“藏”,还主要在于第三“执藏义”,因为断除了我执的三乘极果圣人以及证得八地以上阶位的菩萨就不再有此名了,但显然他们此时的第八识也还有具有能所藏的含义的[5]。
  (二)圆测法师三藏义
  圆测法师在《成唯识论疏》中解释“藏”义云:
  藏有三义,一能藏义,二所藏义,三执藏义。具此三义,故名阿赖耶。眼等转识,与染相杂,故名杂染。谓识中种能生转识,彼能生种名为能藏,所生杂染为所藏果。此染果于因中藏。杂染转识熏成种子,能熏转识名为能藏,所熏因种名为所藏。此即染种于果中藏。具此能藏、所藏二义,故言谓与杂染互为缘故。或诸异生、二乘有学,六七识俱我执现前,执藏赖耶为自内我。[6]
  圆测法师的解释则与《成唯识论述记》中的说法相去甚远。他认为,阿赖耶识中的种子,具有能够生起现行转识的功能,这时,种子为能生,是能藏,而所生的现行转识是所生,是所藏,即是杂染的现行果法藏于种子之中。而当现行的转识熏习成种子时,情况则刚好相反,现行的转识是能熏,是能藏,而熏成的种子(或习气)是所藏,即是杂染的种子藏于现行果法之中(当然,此“果法”之“果”,是相对于亲能生它的种子而论)。阿赖耶识的“执藏”义,则是指第七识将阿赖耶识执为常一不变的自体[7]。引文中虽未如窥基大师明说 “义虽具三,正取唯以执藏为名”,但却也必须如此,因为《三十颂》中说 “阿罗汉位舍”,而显然的,圆测法师的种现互藏的“能藏、所藏”义是无有舍时的[8],只有这“执藏”义才会在破我执的时候断除,从而舍去其“藏”名。
随喜 随喜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关于唯识学种子论的探讨
下一篇:见思惑

热门点击
  1. 关于唯识学种子论的探讨
  2. 试论阿赖耶识存在之必然性
  3. 唯识三类境与八识关系初探
  4. “识变”刍议
  5. 法相唯识学概念体系研究
  6. 梵本《唯识三十颂》研究
  7. 关于唯识学种子论的探讨
  8. 基测二师三藏义辨
  9. 见思惑
  10. 试论唯识佛法的因果同时思想及意义
中国•常熟 兴福禅寺 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寺路街148号 苏ICP备14022119号-1
Tel: 0512-52844489 Fax: 0512-52859227 E-mail: csxingfutemple@qq.com
   技术支持:佛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