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佛交流 > 般若之门 > 佛学文摘 > 唯识

“识变”刍议

时间:2013-12-21 09:37:48  来源:  作者:正刚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大乘成业论》又在多处地方,还使用着异熟识或阿赖耶识,藉此来 替代“细心”,并且还体现出这种“识”与因法的特点有了结合,如此论中说“即前所说异 熟果识,摄藏种种诸法种子……自此相续转变差别,随种力熟,随遇助缘, 便感当未爱非爱果。”[23]而且论文还有这样的文字,言“但由 思差别熏习,同时阿赖耶识令其相续转变差别,能引当来爱非爱果。”[24]所以,因法种子的“相续转变差别”与赖耶识或异熟识的结合, 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描述因法特点的概念,已经开始进入唯识化的范畴了。 更进一步,在典型的唯识论书《唯识二十论》中,也承继了描述因法特点的“相续转变差别 ”这一概念,如论言“由自相续转变差别,似境识起。”[25]其 中的“自”(sva),是对“相续转变差别”所做的严格限定,它表明在阿赖耶识中,是刹那 前后自类或同一类种子的“相续转变差别”,而不是异类因法或异类种子之间刹那前后的“ 相续转变差别”,因为异类之间根本就不存在这一概念所描述的特点。
  甚至,在后来安慧论师的《唯识三十颂释》中,也有处完全不变地使用了“相续转变差别” ,如注释中言“复次,当习气得生,烦恼随烦恼从心中,亦即从相续转变( 或转化)差别中随力起现。”[26]此文中就是说, 那现行果烦恼随烦恼,就是从具有“相续转变差别”特点的习气隐性因法中生起来的。
  所以,综合以上论意可以得知,“相续转变差别”这个概念,世亲论师最后就是把它作为 ,描述在识的范畴内,种子因法所具特点的一种特殊术语,藉此,以表明唯识种子因法的独 特点。
  3“识变”可以描述唯识种子因法 这描述唯识种子因法特点的概念——“相续转变差别”,在《大乘成业论》及其它的唯识典 籍中,似乎已分割成了两个部分——“相续转变”与“转变差别”。其中,那描述最后一刹 那(αn-1→αn)转变之殊胜特点的概念——“转变差别”,在那《大乘成业论》中 ,隐约可见能与“功能差别”互相替代,其论云“夫熏习者,令彼所熏相续,变成功能差别 。”[27]还有在《唯识二十论》中,仍不变地使用着“转变差别 ”,但却可明显地认识到,“转变差别”是等同于“功能差别”的,其论言“似色现识,从 自种子(与)缘(助缘)合,转变差别而生。” [28] 又就此互替 ,延 续到《成唯识论》中,直接从文字上,已显示得更为明朗了,如论言“一切种,谓本识中能 生自果功能差别”[29],及“此颂意说,虽无外缘(实在自体的不 变外缘,或离八种了别识的实在外缘),由本识中有一切种转变差别,及以现行八种识等展 转力故,彼彼分别而得生。”[30]因此,从这些唯识论典中可以 看出来,“转变差别”与“功能差别”,实际上都描述的是同一件事情,都描述的是种子因 法在最后刹那的特点。
  又就这“功能差别”术语,从《俱舍论》开始,就是把它作为对种子所下的严格定义,如此 论问“何等名为烦恼种子?谓(种子因法)自体上差别功能。”[30] 其次,演化到《成唯识论》,就进一步把“功能差别”与本识结合起来下定义,其论言“此 中何法名为种子?谓本识中亲生自果的功能差别。”[32]并且,在 《摄论世亲释》中,也是如此下定义的,文字即是“谓(阿赖耶识中)有能生杂染品法 功 △能△差△别△ 相应道理,由与生彼(杂染品类)功能相应故,名一切种子识。” [33]总之,那所分解出来的“转变差别”或“功能差别”在唯识因法中, 已把它作为描述最后刹那种子因法的固定术语了。
  另外,所分解出来的另一个概念——“相续转变”,它可以描述种子因法在阿赖耶识中的整 个等同流类的历程,即前图中的α1→……→αn之间。现在的问题是,这“相续转变” ,它在描述种子因法的同时,是否也在描述着种子因法的摄藏者阿赖耶识?其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隐性因法与赖耶识,是非一非异的。这从梵文《唯识三十颂》中的第十八颂前两句梵 文来看“sarvabījam•(一切种) hi(因为) vij nam•(识) parin•ma s(转变) tath(如此) tath(如此)”。[34]其 中由多 财释所形成的复合词Sarvabījam•,在句子中作形容词,是用来修 饰 vijnam•的。由此即可表明,识与种,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而那一切种子识的转变,即是“谓从生位转至熟位时”(α1→……→αn)。 又这“相续转变”的概念。前面“相续”二字,还可以简化掉,因为对阿赖耶识与种子,无 须特别标明“相续”,完全可以省略。阿赖耶识本身必须具有“相续”才能摄持种子,它本 身即表明了有“相续”义。 所以,这拥有一切种的根源性的心识——阿赖耶识,在安慧论师的《唯识三十颂释》等文 中,描述阿赖耶识的“转变”一词,是layavijnaparin •mah•[35],此即为阿赖耶识转变, 而这体现出来的,也就是“识转变”。 再则,描述种子因法生现行果的“转变差别。”(αn-1→αnαn →β也可用“识转变”来描述,因为“转变”一词即有“生”的意思,如第十八颂 中的梵文句子“parin•āmas tathā tathā(如是如是变)与vikalpa h• sa sa jayate (彼彼 分别生)”二句[36],其中的parin•āmah •(转变)和jayate(生),即 表明一切种子“转变”的结果,就是“生”具有分别性的现行果,并且,这“转变”与“生 ”,都是处于识的范畴。故此,“识转变”概念,是足可以代替由《俱舍论》以来,典型的 唯识论典中所使用着的“相续转变差别”,从而也由此可知,“识转变”是可用来描述种子 因法及因生果之特点的,此即可图示为: Oα1 … … Oαn-2 Oαn-1 ●αn →△β 虚线表示laya 没有大小范围的限制。 laya持种
随喜 随喜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关于唯识学种子论的探讨
下一篇:法相唯识学概念体系研究

热门点击
  1. 关于唯识学种子论的探讨
  2. 试论阿赖耶识存在之必然性
  3. 唯识三类境与八识关系初探
  4. “识变”刍议
  5. 法相唯识学概念体系研究
  6. 梵本《唯识三十颂》研究
  7. 关于唯识学种子论的探讨
  8. 基测二师三藏义辨
  9. 见思惑
  10. 试论唯识佛法的因果同时思想及意义
中国•常熟 兴福禅寺 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寺路街148号 苏ICP备14022119号-1
Tel: 0512-52844489 Fax: 0512-52859227 E-mail: csxingfutemple@qq.com
   技术支持:佛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