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佛交流 > 般若之门 > 佛学文摘 > 唯识

“识变”刍议

时间:2013-12-21 09:37:48  来源:  作者:正刚
  然而在《俱舍论》中,就“取果”义,而解释成能为彼果的种子,这就是“取果”,是就果 边或果的出现,来体现因能取果,并认为“取果唯于现在,定非过去,彼已取故;亦非未来 ,彼无用故”[54]。其次,从因边来讲,把“与果”解释成为“ 正与彼力”,认为“俱有相应,与果亦尔,唯于现在”[55]。论 中又总结说“由此二因,取果(和)与果,必俱时故。”[56]就 这 “俱时”问题,众贤论师在《顺正理论》中批评说“诸行决定无俱生因”[5 7],于此,这从反面也显示了《俱舍论》中的俱有因与士用果,是同时的。另外 ,《俱 舍论》中省略了《婆沙论》中的“刹那”二字,对此可以设想,其所要表达的意图或许是这 样的,只要“与果”和“取果”,唯于现在,那“与果”和“取果”就是同时的。于是,也 就不必象《婆沙论》那样,在“现在世”中,还要分一刹那“取果”,一刹那“与果”。 因此,《俱舍》中的俱有因之“俱有”,是指因果俱为现在有。其中要强调的是,《俱舍 》是站在体用浑然统一的立场上来说俱有因与士用果同时,而不是《婆沙》的“用”与“体 ”的截然分离。
  关于俱有因和果,在《婆沙论》中是异时的,而在《俱舍》中都是同时的,那么试问,在典 型的唯识典籍中,这“因生果”的时间又怎么样呢?首先来检寻一下《摄论》中的文字,其 论中言“阿赖耶识与彼杂染诸法,同时更互为因,云何可见?譬如明灯,焰炷生烧,同时更 互”。[58]此论为了说明俱有因和果既同时又更相互为因的道理 ,于是采用譬喻的方式,其用意就是想要做这样的阐说:一刹那灯炷为依,发生灯焰,是则 灯炷为焰生因;即此刹那,焰复烧所依灯炷,是则,灯焰为炷烧因。所以,俱有因和果是同 时的。又《摄论》中的这个俱有因之“俱有”世亲论师在《摄论释》中是这样说的,“谓非 过去,亦非未来,亦非相离得为种子,何以故?若于此时种子有,即于尔时果生故。”[59]此中就是说,处于现在,因果不相分离的潜在因,在现行果生起 时,即于此时的潜在因,才真正成其为种子。这也就是说明“因生果”之时间,是同时的。   又在《成唯识论》中,关于俱有因与果的时间问题,那就阐述得更为深刻细微了,并且在文 字上是直接的呈示,如论中说“能熏识等从种生时,即能为因,复熏成种,二法展转,因果 同时,如炷生焰,焰生焦炷……因果俱时,理不倾动。能熏生种,种生现行,如俱有因,得 士用果。”[60]并且此论还更明白清楚地强调,要“俱现和合方 成种子”[61]即必须是要潜在因与现行果,俱时和合而有,在此 条件下,那与现行果法同时的潜在因,方可称为种子。不过,就宽泛义而言,α1至αn 的每一刻那的潜在因,都可叫做种子,因为第n刹那的潜在因αn(种子),必须由前面多刹 那的潜在因(α1……αn-1)“相续转变差别”而来。 又在安慧论师的《唯识三十颂释》中,也有关于“因生果”的时间之论述,并且还是跟识的 范畴内的转变,结合起来进行阐说的,其梵文句子如下:ko‘yam• p arin•mo nmo?(此可谓“转变”是何义?”anyathtvam•(变异性) 。kran•a-ks•an•a- nirodha samaklah• kran•aks•anak-ryasya tamalbhah •
  (亦即,在因刹那灭的同△时△成就与“因刹那相”相异的果体),p arin•mah•(就是转变)。[62]此即是前面所说的种子因法αn刹那灭的同时,成 就与种子因法αn相异的果体β,果体法β相对于种子因法αn来讲,体现出了有变异性 。由此即说明,潜在因生果,是属于识的范畴内的转变,体现的是一种变异性,即在因刹那 灭的同时,能生与刹那因相相异的果体。这潜在因与现行果之间,其体相虽然相异,但二者 却是俱时的。
  总之,“识变”范畴内的俱有因和士用果,即种子与现行识,二者是俱时而有的。倘若不俱 时,那么现行果识就会有从无而生的过失,并且那新熏生的种子,必须要经过“相续转变差 别”,即多刹那的相续,方能生起现行,反之,若不如此,即新熏习气种若在成就的当下即 生现行果法,那么,就会有无穷之过失,进而,人生宇宙的 一切的一切,也就无法得以合理的安立。而习气种子在laya识中的前前后后的等 同流类,又必须是异时的因果。因此,“识变”指称的是“因果相续”的缘起义,它是一 个包含因果异时与同时之缘起的概括性的概念。
四、“识变”透示出现行果识是能变图景识
  在上面虽然论及了识的“分别”与“显现”,但还没有涉及到“识变”概念与能所缘的关 系。那么,到底此概念透示出能所缘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呢?关于此问题,下面就先从唯识 佛法的根本经典《解深密经》来看。在此经中,分析了能缘止观心与所缘影像的关系,其经 中言“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诸毗钵舍那三摩地(止观心)所行影像,彼与此心当言有异 ?当言无异?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当言无异!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识故。善男子,我( 佛)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63]这识所缘的影像,是识上所显 现的影像,与识同体而非别体隔离,说明止观心识是能变图景识。
随喜 随喜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关于唯识学种子论的探讨
下一篇:法相唯识学概念体系研究

热门点击
  1. 关于唯识学种子论的探讨
  2. 试论阿赖耶识存在之必然性
  3. 唯识三类境与八识关系初探
  4. “识变”刍议
  5. 法相唯识学概念体系研究
  6. 梵本《唯识三十颂》研究
  7. 关于唯识学种子论的探讨
  8. 基测二师三藏义辨
  9. 见思惑
  10. 试论唯识佛法的因果同时思想及意义
中国•常熟 兴福禅寺 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寺路街148号 苏ICP备14022119号-1
Tel: 0512-52844489 Fax: 0512-52859227 E-mail: csxingfutemple@qq.com
   技术支持:佛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