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佛交流 > 般若之门 > 佛学文摘 > 唯识

梵本《唯识三十颂》研究

时间:2013-12-21 11:31:33  来源:  作者:韩廷杰
  本颂玄奘译为: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真谛译《转识论》的译文如下:又说唯识义得成者,谓是一切法种子识。如此如此造作回转,或于自于他,互相随逐,起种种分别及所分别。由此义故,离识之外诸事不成。此即不净品,但遣前境未无识故。译曰:谓是一切种子识者,是阿梨耶识,为诸法种子及所余七识种子及所余七识种子(原典此句重复),并能生自类无量诸法故,通名一切法种子识也。如此如此者,由此等识能回转 无量识法,或转作根,或转作尘,或转作我,或转作识。如此种种不同。唯识所作。运如此造作回转也。或于自于他互相随逐者,于自则转为五阴,或为色阴乃至识阴。于他则转为怨亲中人,种种不同,望自五阴故称为他,如是自他互相转作,前后不同。故云互相随逐也。种种所并皆是识,无别境界。起种种分别等者,一一识中皆具能所,能分别即是识,所分别即是境。能即依他性,所即分别性,故云起种种分别及所分别也。由如此义,离识之外无别境,但唯有识义成。既未明遣识,惑乱未除,故名不净品也。问:遣境在识,乃可称唯识义。既境识俱遣,何识可成?答:立唯识乃一往遣境,当心卒终为论,遣境为欲空心,是其正义,是故境识俱泯,是其义成。此境识俱泯即是实性。实性即是阿摩罗识,亦可卒终为论,是摩罗识也。
  霍韬晦由梵译汉如下:识有一切种,以相互力故,如是如是转,彼彼分别生。
  吕徴由藏译汉如下:一切种子识,如是如是变,由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韩镜清由藏译汉如下:一切辨别识种子,如是如是是增上转、由更互增上力故,因此彼彼分别生。
  此中“增上”义,梵本无,吕徴译文亦无,不知何故?
   Karmano vasana grahadvayavasanaya saha
   Ksine purvavipake ‘nyadvipakam janayanti tat
  译:karmanah(业,ah因迂半元音v,所以变为o)是中性、单数、属格,vasana(习气)是阴性、复数、体格,grahadvayavasanaya(二取习气)是阴性、单数、具格,saha(俱,在一起)是不变词,ksine(尽)是阳性、单数、依格,purvavipake(前异熟)是阳性、单数、依格,anyat(其余的,另外的)是中性、单数、业格,vipakam(异熟,m因迂辅音j,所以变为m)是阳性、单数、业格,janayanti是致使动词,现在时、陈述语气、主动语态、复数、第三人称,代词tat是中性、单数、业格。
  本颂玄奘译为: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
  真谛译《转识论》的译文如下:记曰:由二种宿业熏习及二种习气,能为集谛,成立生死。二种宿业熏习者,即是诸业种子。一、宿业熏习,二、宿业熏习执。宿业熏习即是所分别,为分别性。宿业熏习执即是是能分别,为依他性,所即为境,能即为识。此二种业名相似集谛,能得五阴生。二种习气者,即诸烦恼。一、相习气,二、粗重习气。相即烦恼体,是依他性,能摄前相貌,粗重即烦恼境,是分别性,境界粗显故也。此二烦恼名真谛,能集令未来五阴由此似真两种集谛。若宿业已尽,更受别报,能安立生死。释曰:二种宿业熏习者,一一种子备有两义,所分别即是宿业熏习,能分别即是宿业熏习执。所即分别性,能生起种子法门故。说此法门名为宿业熏习,有名而无体也。能即依他性,正是起业种子,名宿业熏习执,有体而不真实也。二种习气亦尔,一一烦恼皆有两义,所分别即粗重习气作起烦恼法门。有名而无体,能分别正是烦恼体,亦有而不真实,是依他性。然此中所明分别起烦恼法门。有名而无体,能分别正是烦恼体,亦有而不真实,是依他性名粗重。以分别性当体有其相类能作烦恼法门,说名烦恼也。依他性正是烦恼体,能得生死报,故名粗重。今此中为明分别性相类粗显,故名粗重。依他性能执前相类,故名为相。各自有意,若欲转此中自三无性中名亦好也。
  霍韬晦由梵译汉如下:诸业习气与二取习气俱。前异熟尽时,余异熟彼生。
  吕澂由藏译汉如下:诸业习气与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彼余异熟生。
  韩镜清由藏译汉如下:诸业习气由具有二抓取之习气故、先前异熟既尽已、复能生起他异熟。
     Yena yena vikalpena yadyad vastu vikalpyate 
     Parikalpita evāsau svabhāvo na sa vidyate ‖20‖
  译:由于各种各样的虚妄分别,有各种各样的事物被分别出来。这种遍计所执自性,不可得。
    释:关系代词 yena yena 是阳性、单数、具格,vikalpena(分别)也是阳性、单数、具格,代词yat yat 和名词 vastu 都是中性、单数、体格,动词 vikalpyate 是现在时、被动语态、单数、第三人称,parikalpita (遍计所执)是阳性、单数、体格,eva( 就)是不变词,代词asau是阳性、单数、体格,svabhāvah (自性,ah因迂浊音n,所以变为o)是阳性、单数、体格,na(不)是不变词,代词sa是阳性、单数、体格,动词vidyate(得)是现在时、被动语态、单数、第三人称。
  本颂玄奘译为: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
  梵文vikalpa,玄奘译为“遍计”,欠妥。《成唯识论》卷八解释说:“周遍计变,故名遍计。”(参见拙著《成唯识论校释》第570页)vikalpa并无此意,其意为“分别”。
随喜 随喜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法相唯识学概念体系研究
下一篇:关于唯识学种子论的探讨

热门点击
  1. 关于唯识学种子论的探讨
  2. 试论阿赖耶识存在之必然性
  3. 唯识三类境与八识关系初探
  4. “识变”刍议
  5. 法相唯识学概念体系研究
  6. 梵本《唯识三十颂》研究
  7. 关于唯识学种子论的探讨
  8. 基测二师三藏义辨
  9. 见思惑
  10. 试论唯识佛法的因果同时思想及意义
中国•常熟 兴福禅寺 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寺路街148号 苏ICP备14022119号-1
Tel: 0512-52844489 Fax: 0512-52859227 E-mail: csxingfutemple@qq.com
   技术支持:佛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