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佛交流 > 般若之门 > 佛学文摘 > 唯识

梵本《唯识三十颂》研究

时间:2013-12-21 11:31:33  来源:  作者:韩廷杰
  本颂玄奘译为: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性无,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
  真谛译《转识论》的译文如下:如来为众生说诸法无性,亦有三种。三性如前说,前二是俗谛,后一是真谛,真、俗二谛摄一切法皆尽。三无性者,即不离前三性。
  霍韬晦由梵译汉如下:于此三自性,即有三无性。密意故说言,一切法无性。
  吕澂由藏译汉如下:依三自性之三种无自性,密意故说言,一切法无性。
  韩镜清由藏译汉如下:由三行相自性故,于三行相无自性,通过意趣即显示诸法一切自性无。
  prathamo laksanenaiva nihsvabhāvo ‘parah punah︱
  na svayambhāva etasyetyaparā nihsvabhāvatā ‖24‖
  译:第一是由于相而无自性,次无自然性,后一个无自性(园成实性)即属这个(依他无自性)。
  释:prathamah(初,第一) 是阳性、单数、体格,laksanena(相)是中性、单数、具格,eva(就,e与前面的a,合成ai)是不变词。nihsvabhāvah (无自性)是阳性、单数、体格,aparah(后)是阳性、单数、体格,punah(复次)是不变词,na(不)也是不变词,svayambhāvah(自然性,h因迂元音e,所以丢掉)是阳性、单数、体格,代词etasya是阳性、单数、体格,iti是不变词,aparā(后)是阴性、单数、体格,nihsvabhāvatā(无自性)阴性、单数、体格。
  本颂玄奘译为: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
  玄奘译文中的“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与梵本不符。梵文原文是etasyetyaparā nihsvabhāvatā,确实费解,所以各位译者发生歧意。
  真谛译《转识论》的译文如下:分别性名无相性,无体相故。依他性名无生性,体及因果无所有,体似尘相,尘即分别性。分别既无体,亦是无也。因亦无者,本由分别性为境,能发生识果。境界既无,云何生果?如种子能生芽。种子既无,芽从何出?是故无生也。真实性名无性性,无有性无无性,约人法故无有性,约二空故无无性,即是非有性非无性,故重称无性性也。
  看来,玄奘译文中的“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是受真谛译文的影响,因为真谛译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约人法故无自性”。
  霍韬晦由梵译汉如下:初由相故无,次非自身有。复有园成者,彼亦无自性。
  吕澂由藏译汉如下:第一者由相无相性,余复由非自生起,为余无自性。
  韩镜清由藏译汉如下:第一者能相自性无所有、依他起性,此由自性不出现、故是依他自性无。
  dharmānām paramārthasca sa yatastathatāpi sah︱sarvakālam tathābhāvāt saiva vijnaptimātratā‖25‖
  译:因此,诸法胜义,就是真如。因为常如其性,那就是唯识性。
  释:dharmānām(法,m因迂辅音p,所以变为m)是阳性、复数、属格,param ārthah (胜义,h因迂颚音c,所以变为s )是阳性、单数、体格,ca(和,而)是不变词,代词sa是阳性、单数、体格, yatas(因此,从此)是不变词,tathatā(真如)是阴性、单数、体格,api(亦)是不变词,代词sah是阳性、单数、从格,sarvakālam(常,m因迂辅音t,所以变为m)作副词用。
  tathābhāvāt(其)是阳性、单数、从格,代词sā是阴性、单数、体格,eva(就)是不变词, vijnaptimātratā(唯识性)是阴性、单数、体格。
  本颂玄奘译为: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
  真谛译《转识论》的译文如下:此三无性,是一切法真实。以其离有,故名常。欲显此三无性故,明唯识义也。
  霍韬晦由梵译汉如下: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此有故,彼即唯表性。
  吕澂由藏译汉如下:此诸法胜义,彼亦是如性。一切时皆尔,此即唯识性。
  韩镜清由藏译汉如下:此亦即法妙正义、如是此亦即真如。遍于诸时常性、即此唯是了别识。
  Yãvadvijñaptimãtratve vijñãnam nãvatisthati  |
  Grãhadvayãnušayastãvnna vinivartate ‖26‖
  译:乃至于识还没有安住于唯识的时候,二取随眠还没有伏灭。
  释:yãvat与后边的tãvat联用,意谓“乃至于”,vijñaptimãtratve(唯识性,表别性,了别性)是中性、单数、依格,vijñãnam(识,尾音鼻音m因迂辅音n,所以变成m)是中性、单数、体格,na(不,没有,和后面的a,连成ã)是不变词,avatisthati(安住)是现在时、主动语态、单数、第三人称,原形是ava-vsthã,第一类动词,grãhadvaya(二取)是中性、单数、属格,anušayah(随眠,初音a和前面的a合成ã,尾音h因迂齿音t,所以变为s。)是阳性、单数、体格,na(不,没有)是不变词,动词vinivartate(伏灭)是现在时,陈述语气、中间语态、单数、第三人称,原形是vi-ni-√vrt,第一类动词。
  本颂玄奘译为: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
  真谛译《转识论》的译文如下:若人修道智慧未住此唯识义者,二执随眠所生众感不得灭离,根本不灭故,由此义故立一乘皆令学菩萨道。
随喜 随喜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法相唯识学概念体系研究
下一篇:关于唯识学种子论的探讨

热门点击
  1. 关于唯识学种子论的探讨
  2. 试论阿赖耶识存在之必然性
  3. 唯识三类境与八识关系初探
  4. “识变”刍议
  5. 法相唯识学概念体系研究
  6. 梵本《唯识三十颂》研究
  7. 关于唯识学种子论的探讨
  8. 基测二师三藏义辨
  9. 见思惑
  10. 试论唯识佛法的因果同时思想及意义
中国•常熟 兴福禅寺 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寺路街148号 苏ICP备14022119号-1
Tel: 0512-52844489 Fax: 0512-52859227 E-mail: csxingfutemple@qq.com
   技术支持:佛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