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约三谛,初即真谛,二即俗谛,后一即中道第一义谛。
若约三谛,初即空观,二即假观,三四即中道观。三即双照明中,四即双遮明中。虽有三观意,明三观融通,为真空耳。【23】
意谓色与空相对应具有多重意思,如果从融会般若中观学说所说的二谛的角度来说,“会色归空观”讲色非断空而是真空,“色举体是真空”,妙有即真空,此为融会色、空,谓俗谛即是真谛;“明空即色观”讲真空即是色,“真空必不异色”,“空举体不异色”,真空即妙有,此为融会空、色,谓真谛即是俗谛;“色空无碍观”讲色空相即不二,圆融无碍,此为既现真谛又现俗谛;“泯绝无寄观”讲真空(理)超言绝相,“非言所及,非解所到”,此为真、俗二谛皆亡。对此也可以从三谛的角度来加以解释。
当然,按照华严宗的“初发心便成正觉”,“一修一切修”,“一断一切断”,“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亦即事事无碍)的圆教理论,应当说这种最高觉悟境界是贯彻并表现在平常的点点滴滴的修行、解悟之中的。这种说法是为了强调华严宗教理是具有可实践性的。
杨曾文1998年11月22日写完于北京南方庄公寓
注释:
〔1〕《宋高僧传》卷五<澄观传>,载《大正藏》卷50第737页。日本镰田茂雄《中国华严思想史的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1965年初版,1992年第二次印刷)第四章第二节<澄观传研究的资料>载有拓本《清凉国师妙觉塔记》的录文及有关研究,可以参考。此外,亦可参考《佛祖统纪》卷29(载《大正藏》卷49第293页)、清续法《法界宗五祖略记》(载《续藏经》第二编乙第七套第三册)等。
〔2〕参见镰田茂雄《中国华严思想史的研究》第四章第四节。
〔3〕《唐东都同德寺故大德方便和尚塔铭并序》由山西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温金玉在五台山佛光寺东边山坡树林中发现,尚未正式发表。
〔4〕《宋高僧传》卷二十六<唐东都相国寺慧云传>所载慧云,从活动时间来看不可能是澄观师事的慧云。
〔5〕此据《清凉妙觉塔记》,谓“开成巳未”,即开成四年。《宋高僧传》<澄观传>作“元和年卒”;《佛祖统纪》卷二十九、金陵刻经处本《法界宗五祖略记》等皆作开成三年去世。
〔6〕详见拙著《法藏的法界观》(载镰田茂雄博士古稀纪念会编,大藏出版社1997年出版《华严学论集》)第一部分。
〔7〕智俨的话载《大正藏》卷35第87页下;法藏的话载《大正藏》卷44第63页中。
〔8〕《演义钞》引文见《大正藏》卷36第1页中、2页中;《行愿品疏》引文见西义雄、王城康四郎监修,日本国书刊行会出版《新纂续藏经》卷5第62页上。
〔9〕《大正藏》卷45第684页中。
〔10〕《大正藏》卷36第707页下。
〔11〕《新纂续藏经》卷5第62页上。
〔12〕《大正藏》卷35第673页下。
〔13〕前引“法者,轨持为义”。据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卷一的解释:“轨谓规范,可生物解;持谓任持,不舍自由……”(《大正藏》卷43第239页下)“轨”是指有一定的规范、样相可以被人认识;“持”是指具有某种特性或规定性。
〔14〕请见《华严法界玄境》,载《大正藏》卷45第672-673页。
〔15〕《新纂续藏经》卷5第62页中。
〔16〕见《大正藏》卷45第672-680页。
〔17〕《新纂续藏经》卷5第62页中下。
〔18〕请见《华严法界玄境》,载《大正藏》卷45第672、673页、第680-683页。
〔19〕《新纂续藏经》卷5第63页上。
〔20〕《大正藏》卷36第2页下。
〔21〕《大正藏》卷36第16页下-17页上。
〔22〕澄观在《华严经行愿品疏》卷二<第五辩修正浅深>在介绍禅宗中的顿渐诸门禅法之后,提出:“若明能悟,入法千门,不离定慧。故定慧二门,若天之日月,易之乾坤……无定无慧,是狂是愚;偏修一门,是渐是近。若并运双寂,方为正门。成两足尊(按,佛),非此不可。”并顿渐诸门禅法虽有不同,但实际都没有离开定慧二门。(《新纂续藏经》卷5第64页中下)
〔23〕《大正藏》卷45第675页中。
〔24〕《大正藏》卷45第676页上中。
〔25〕《大正藏》卷45第675页中。
〔26〕《大正藏》卷45第683页上。
9/9 首页 上一页 7 8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