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佛交流 > 般若之门 > 佛学文摘 > 唯识

唯识三类境与八识关系初探

时间:2013-12-21 20:36:49  来源:  作者:寂肇
  那么是否以菩萨第六识所变定果色为本质,诸论之中的解释不尽相同。首先《瑜伽钞》有两种解释:第一是由自第六定心引发自第八识所变为本质,探讨诸论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瑜伽钞》,《了义灯》或者《同学钞》皆以菩萨第六识所变的定果色为本质是为正义,并强调是可以作为指南的解释。虽然《增明记》提出以菩萨的第八识所变为本质,如果我们秉承此种说法为正义则有两点疑难无法解决:一下界的第八粗劣身器,若不依上界定力无法得见上界微细之色;二若以他人第八识所变为质,上文已经批破会有不能熏成自种的过失。
  第二以下界有情的第八识所变为本质而言,虽然《了义灯》则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以有情自第八所变为本质;二是以菩萨第八所变为本质,于此二说之中,以自第八所变为质于理较为周延。
  可是,诸法体性本自各别,怎能说第六识皆能自在转变呢?具体而言,虽然瓦砾,金银,鱼米等体各定,但他们仍然属于因缘所生的如幻之法。当修行到初地以上,由唯识观成就菩提萨埵深证法性真理,后得智现前了知依他如幻,其心顷刻自在,神通妙用难思,当下观察有情世界,可以随心改转境界,不受拘束与障碍。虽然说诸法的种子各别,但由第六识定通之力,可以击发下界有情第八识里的鱼米种子现行鱼米之相,同时显现在第六识或第八识上。随机可止阿赖耶识中的土石种子现行。
  就此而论,需要作更进一步探讨的是,既然菩萨依定力可以变鱼米之相,当然应该可以变香味之相,这时的香味之相乃由定力所变应为上界所系。这样便与初禅以上不食人间烟火,无有鼻舌两识现行的道理相违。在《瑜伽师地论》中则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解释:第一:胜定果色,于一切色皆得自在。第二:胜定果色,应知唯有显色等相,于彼香等生因阙故,又无用故。此意已明确指出定果色应不变香味。《瑜伽钞》也指出西方有二说:一云定果色实无香味,无用故,无种因故。二云以定力故,定亦能现。第一种说法很显然是定通之力不变无用香味之尘,唯变色声触等有实用的显色之尘,与此不同的是更多的论疏如《述记》《对法钞》《法华玄赞》皆认为定通之力可以变五尘之相。具体是因为处于圣位的圣者,得无漏定的圣人和菩萨,皆以欲界为本质而变起欲界众生的可受用之相。不同于凡夫众生,二乘之人和有漏定的圣者,仅以上界的微细之器身为本质,不能变起有香味的色界之相。
  作为菩萨第六识定力所变的鱼米和奶酪等五尘相分段食没有实用。具体而言,只因能变的上界第六识定心是无漏的,其所变的上界香味色尘定果相分则是无漏识依欲界有情第八识所变实香味色尘为本质而变起的无有食实用的为上界所系的假段食。所以说上二界无有段食实用,只有在欲界有段食,作为菩萨第六识依定力所变的鱼米、奶酪五尘相分只有质碍实用,他们仍然是实境而非假法,并且能够成为凡夫第八识所变的似上界相分的疏缘本质境,下界凡夫的第八识所变的六识相分虽然是有漏,但其所仗的上界第六识所变为上界定通所摄为上界所系无有实用的相分则属无漏。这里要说明的是下界凡夫第八识所变的有漏相分为第六所变自相分的本质,其界系仍为欲界所系,必然需要段食来资益身体。
  归纳而言,菩萨所变的鱼米之相能够引起欲界凡夫第八识的自种现行。这里菩萨所变的无漏定果色,有别于下界有情所变有漏相分的段食性,而为非段食性。所以也是不随本质为上界所系,更有别于欲界有情缘梵王所变的相分为本质时自所变的相分由质影相顺的缘故均为有漏性,相从质为上地所系的特殊例证。
  下界有情有漏第八所变的相分而依他定通力所引方变,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不能将其划为业果色的范畴,而应为定果色。因为虽然为欲界所系,其所变相乃不偏任业力,而是由定力所变的定果色所引发。由其能引发下界有情第八识中的种子现行,故将其下界有情的前五识所缘境判为带质境或性境。
结语
  经过上文我们对业果八识和定通果八识的所缘境纳入到三类境的框架内进行区分和梳理,由此对八识的所缘之境了了分明,历历在目。进而我们可以对心识的活动有更深层次的抉择,对唯识无境之理有了更透彻的了解和把握,并于将来我们修习唯识观法趣入三界唯是一心所现、万法终归唯识的甚深无分别智扫除了障碍。
  (责任校对:弘印)
    
   [1]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1,《大正藏》第43册,第678页下。
   [2]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1,《大正藏》第43册,第620页上。
   [3]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1,《大正藏》第43册,第620页上。
   [4]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1,《大正藏》第42册,第678页上。
   [5] 《宗镜录》卷68,《大正藏》第48册,第797页下。
   [6]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1,《大正藏》第42册,第678页上。
   [7] 《宗镜录》卷68,《大正藏》第48册,第797页下。
   [8]  从《阿含经》我们可以得知,许多的阿罗汉是没有神通的,他们定力浅,但智慧却很深,纵使没有神通,依然能将烦恼断尽,了脱生死。
随喜 随喜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试论唯识佛法的因果同时思想及意义
下一篇:唯识五事初探

热门点击
  1. 关于唯识学种子论的探讨
  2. 试论阿赖耶识存在之必然性
  3. 唯识三类境与八识关系初探
  4. “识变”刍议
  5. 法相唯识学概念体系研究
  6. 梵本《唯识三十颂》研究
  7. 关于唯识学种子论的探讨
  8. 基测二师三藏义辨
  9. 见思惑
  10. 试论唯识佛法的因果同时思想及意义
中国•常熟 兴福禅寺 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寺路街148号 苏ICP备14022119号-1
Tel: 0512-52844489 Fax: 0512-52859227 E-mail: csxingfutemple@qq.com
   技术支持:佛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