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这种复杂的关系,又可分作两方面来诠释,第一梵王和牛居士来下地,将其一万六千由旬的上界微细色身化作下界有情可以得见的粗劣身来到佛所听经闻法,其来下之身究为何识所变,古德们对此论争甚多,归纳而言则有三种:一为第八识所变;二为第六识所变;三为六八二识合变。虽然《演秘》认为是上界第八识所变似下界而现,并且下器有情可以得见上地之境,但需要定力引发。那么在八识之中,仅由第六识可以引发定通之境。所以定通力变必须要仗第六识来完成,不能局限于第八识。反过来,若仅局限于第六识所变则有两种过失:首先通途认为,无论是通果色或是定通果色都是器界相,均收摄于第八识的相分之中,其能变的根本识仍然是第八识,否则便与诸论圣理相违。再者,梵王和牛居士来到下界与佛谈论时,第六识定心已灭,已不在定位而处于散心状态,便可以说无有本质。随即可以直接依住于欲界,这时不但有粗可持细之失,更有界杂乱的过失。最终通过探讨得出合理的解释,不能仅局限于第六识或第八识,更应求助于第六和第八共变为是。
准确的说即是上界梵王和牛居士以下界有情所变为增上缘,并依自第六识的定通之力,可将上界的微细器身变为似下界而现的,并且下界有情可以看到上地之境,自第八识并以此第六识所变的定通之境为质,而引起第八识中的本质种现行生起似下界而现的,下界凡夫可以见到,仍然是上界所系业果色。要说明的是,梵王第八所变为业果色,第六定心所变为定果色,即使在谈论语言时,处于定心位的第六识已灭而为散心时,没有第六识以定通之力所变的本质,但仍有梵王第八识依此所变的业果色的本质存在。最后,能来到下界听闻佛法的梵王和牛居士,因为他们是要见佛闻法最终求得解脱,完全是以实身来下,若是化身便不能得到无上利益。
然而尚须作更进一步探讨的是上界第八识究竟以何法为本质?对此则有两种解释:一是以第六识所变的定果色为本质;二是以定前意识的引发势力为本质。面对不同的观点不能一概而论,以第六定果色为本质,有时定果色则有间断,在间断的时候第八则无本质。再者若以前念所变的定果色为第八本质,这时第八识所缘的即是带质境。事实上第八识所缘的唯是性境。所以说并不能以前念定心所变的定果色为本质。确切的讲梵王和牛居士仅是以下地有情第八所变的为增上缘,而非是疏缘本质境。
接着要讨论的是下界有情以非通五识缘梵王所变的上界细器时,以梵王通力所变的定通果色为增上缘,而成为引起下界有情第八识所变的本质。这里的前五识究竟以何识为本质则有两种说法:一是以自第八所变为本质;二是以他第八所变为本质。两相比较,我们以第一说为正义。第二种说法前五识是以他第八所变为本质,不须以自第八所变为本质。这一种说法则有争议,因为下界五识唯托自第八识所变为本质,异地的定通果色仅可作为增上缘。前五识所缘仍然是以自第八所变为本质。
下界有情的眼识缘梵王和牛居士似下而现的定通果色时,其所变的究为业果色还是定通果色?又有两种说法:第一,是五识所缘的定色属上界所系。《了义灯》云:“即许眼等亦得缘上。”[33]《同学钞》又明确讲到下界五识所缘为定色,由上界的定通力所引属上界所系,这里要探讨的是,五识所缘的相分为定色属于上界所系,这是在无记五识所缘的情况下是可以说通的。然《了义灯》又提出这样的责难,若是有漏的前五识所缘上界的定通果色时,便会有异界随增的过失。这里我们将从两个方面对责难予以消解:一是不许异界有随增义。上界的定果色对于下界的见来说则为异地,不存在互相增益的情况。只有同地色望同地见才可以互相增益,作为欲界的五识在缘定果色时,见分为欲界所系,相分为上界所系,此时的种子可熏习后三分之种。若下界所系的相分可以熏上界的本质种,则会有异地可熏他界的过失。与此不同的是,由通力所引的五识相分本身即为上界所系,由上界所系的相分当然可以熏成上界之种,就不存在异地随增的过失。又可以说下地心在缘上地境时,其相分可以随能缘之心而为下界所系,从这种角度来讲,也是不存在异地心可以熏异地种的过失。二是定色可以异界随增,业果色异界不增,约定通等引可以互增不障。
第二是五识的所缘相分为业果色属下界所系。上界第六识依所变的定通果色为下界识的疏缘本质境,由此来引发下界第八识中的种子现行为前五识的疏缘本质境。这时前五识所缘的仍然是自第八识所变的相分,并以自第八识所变的相分为疏缘本质境。所以说将五识所缘的业果色判属下界所系。显然《了义灯》对此两种说法未一准之,取舍完全因人而论。但我认为五识所缘的相分为下界所系,这样于理较为贯通。
克实而论,无论是上界的梵王和牛居士或者下界有情的前五识,皆以彼此双方之境为增上缘,而引起自第八识中的种子现行而为疏缘本质境。其所缘之境准确的说皆是自第八识所变的性境。
4、非通五识缘菩萨所变鱼米之相为带质境或性境
由于欲界有情业力渐衰,果报随之陋劣,如同矿山废弃,田园旱涝,财宝空乏,饥馑连臻,菩萨慈愍不忍众生种种之苦,为成就利物度生慈悲大愿,随机起用第六意识入无漏定,巧转土石为金银鱼米,变海水而为奶酪,菩萨之所以能如此变,则是因为菩萨第八识以自第六识运用定通之力以下界土石和海水为质而变起金银鱼米和奶酪,下界有情再以菩萨所变为本质而引起第八识中同类种子现行,作为欲界有情的第八识并以菩萨第六识所变的定色为本质,引起自第八识中的隐性种子现行。这时下界有情第六识和前五识的所缘境均由自第八识所变。
7/9 首页 上一页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