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在佛教大、小乘的各宗派中,虽各都有实践的修持法门,但是要论组织最为精密、理论体系最为周详的,当首推天台宗的“止观”禅法。智者大师把他的“止观”体系,分为三种,即渐次止观、不定止观、圆顿止观,分别在《次第禅门》、《六妙法门》和《摩诃止观》中作了系统周密的诠释。这几种止观是智师思想最大的框架,正如梁肃的《天台法门议》所云:
用三种止观成一事因缘,括万法于一心,开十乘于八教,戒定慧之说,空假中之观,坦然明白,可举而行是。47
其中最有特色的当属圆顿止观,灌顶大师认为,这是智师在“说己心中所行法门”。
本文透过对次第与圆顿止观理论框架和实践特色的剖析,更加明了天台禅法既注重次第渐修的一面,又突出了观心、顿悟的一面,由此可知,止观乃是行人修持所必须的重要捷径,也是统摄一切禅法的总纲。此是智师的慈悲愿力,将这一止观禅法引导行人归入正道,脱离生死,证人涅盘,永远化导众生,利乐有情!
注释:
1《大正藏》卷46,2a。
2《大正藏》卷1,519c。
3《大正藏》卷32,358a—358b。
4《大正藏》卷12,792C。
5《大正藏》卷32,582a。
6《大正藏》卷32,583a。
7《大正藏》卷32,583a。
8慧思《诸法无净三昧法门》卷上,《大正藏》卷46,630b。慧力等,是佛教修!
9《大正藏》卷46,462b。
10《大正藏》卷15,163b。
11《藏要》卷7,976—977。
12《大正藏》卷12,374a。
13《大乘义章》卷10,《大正藏》卷44,665c。
14《摩诃止观》卷3,《大正藏》卷46,22c。
15《摩诃止观》卷1,《大正藏》卷46,1C。
16《摩诃止观》卷1,《大正藏》卷46,1C。
17《大正藏》卷46, 627C。
18《次第禅门》卷1,《大正藏》卷46,476a。
19《次第禅门》卷1,《大正藏》卷46,475c。
20若欲安心学习,必须善知方便。今明修禅方便,大开为二:一者外方便,即是定外用心之法;二者内方便,即是定内用心之法。此二通言方便者,善巧修学之异名,行者于初缘中,善巧修习,故名方便。若细论,外方便也有通定内用,内方便也有得定外用。……就明外方便,自有五种:第一具五缘,第二呵五欲,第三弃五盖,第四调五法,第五行五法。此五五凡有二十五法,并是未得禅时,初修心方便之相。《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2,《大正藏》卷46,483c—484a。
21明修禅波罗蜜内方便,开为五重。一先明止门,二明验善恶根性,三明安心法,四明治病患,五明觉魔事。此五通称内方便者,并据初发定时,静细心中善巧运用,取舍不失其宜,因此必证深禅定,故名方便。《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3,《大正藏》卷46,491C。
22今明修证中,自开为四。第一修证世间禅相,第二修证亦世间亦出世间禅相,今第一释修证世间禅者,则为三:一、四禅,二、四无量心,三、四无色定。《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5,《大正藏》卷46,508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