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佛交流 > 般若之门 > 佛学文摘 > 天台

次第与圆顿止观法门初探

时间:2013-12-19 08:50:24  来源:  作者:怀进
2、十乘观法
  《摩诃止观》第七章“正修止观”,把止观对象分为十种境界,即阴界入境、烦恼境、病患境、业相境、魔事境、禅定境、诸见境、增上慢境、二乘境和菩萨境。其中以第一观阴界入境为其枢要。也就是说,行人要修圆顿止观,须先了知定境,方有下手之处。定境者,根据智者大师教导,于阴、入、界三科中简去界入,“但取五阴”叫做“去丈就尺”。于五阴中,“但取识阴”,简去余阴,叫做“去尺就寸”,如“灸病得穴”,效果必佳。主张用十种观心法门通用于上述十境。“十乘观法”或“十法成乘观”即观不可思议境、起慈悲心、巧安止观、破法遍识通塞、修道品、对治助开、知次位、能安忍、无法爱。
  所谓识阴,即八识心王,第七、八二识不便观察,前五识不能随时现起,所以实是指第六意识缘虑心,是为修观下手之处。
  《摩诃止观》将近有六卷篇幅阐述“十乘观法”,在此我们简要地逐一介绍这些观法。
  1、观不可思议境,这是十乘观法的重中之重,行人修观,唯观于此,其他九种观法属于辅助性的。阴境既定,实修观行。上面已经提到两重能所的不思议境,其实该第一重一念三千空假中的能观智,与真俗中三谛的所观境,皆是不二的不思议境。不过此是仅就观法意义而言,若要亲证、亲见显现,则非下切实的修功不可。
  2、起慈悲心,就是“发真正菩提心”,此因修第一观,未能获证,发四弘誓愿,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以助观法。
  3、巧安止观,这是天台的安心法门。虽然已发大心,仍未得证,更修止观,善巧安住一心。
  4、破法遍,此是由于止观安心,心仍未安,仍未证得,须以一心三观之智,偏破三惑情执。
  5、识通塞,也叫“知得失”、“知字非字”。智师认为“通塞约解、得失约行、字非字约教”。42虽经观智破惑,仍未入理。应思诸法,有安乐性。并需识其通塞,破塞护通,进而即塞成通,具足十法成乘。
  6、道品调适,由于第五乘观虽识通塞,但尚未能即塞成通,需用三十七科道品调试,找到适合自己根机的道品实修而入道。
  7、助道对治,也叫“对治助开”。虽经调练道品,但因观慧力弱,盖障偏起,仍不能入理。此必无始事障未除之故,须兼六度五停等事行而对治之,助开正道。理事正助合修,誓非字约教”。42愿克证,终必获益。
  8、明次位,行人修至对治助开,即使是钝根,也必得益。因此,须明次位,就是分别修行的地位,或者约“五悔”(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判别五品弟子位;或者约“阴入”判别四十二位。避免不知次位,妄起上慢,以凡滥圣,招大过愆。
  9、安忍,行人修获法益,难免遇上内外障碍,及诸逆顺魔事恼乱,须加安忍,不动不退,安心深修。
  10、无法爱,就是去除法爱。行人通过策进五品,而入十信,就会得顺道法,易生法爱,所以须离法爱,才能进入分真。
  上述十乘观法中,前七是正道理观,第八以下是助道的事行,目的是为能够进入“初住”。一旦进入,就能分得大理、大用、大智断、大利益等。智师实践门的巨著——《摩诃止观》的思想,就是以十乘观法为中心,其主旨是使行者运用自己当前一念,观三千诸法即空假中,体证三体圆融。其重要意义,正如智师所云:
  初则简境真伪,中则正助相添,后则安忍无著。意圆法巧,该括周备,规矩初心,将送行者到彼萨云,非暗证禅师、诵文法师所能知也。盖由如来积劫之所勤求,道场之所妙悟,身子之所三请,法譬之所三说,正在兹乎!43
随喜 随喜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澄观及其四法界论
下一篇:论智顗的“一念”范畴

热门点击
  1. 智者大师的放生思想及其影响 ——兼对当前
  2. 《教观纲宗》之初步考察——试述《教观纲宗
  3. 澄观及其四法界论
  4. 天台六即说
  5. 《法华经》佛塔信仰初探
  6. 次第与圆顿止观法门初探
  7. 论智顗的“一念”范畴
  8. 试述天台宗的一念三千
  9. 天台方等忏法略考
  10. 天台宗的史前期——从慧文到慧思
中国•常熟 兴福禅寺 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寺路街148号 苏ICP备14022119号-1
Tel: 0512-52844489 Fax: 0512-52859227 E-mail: csxingfutemple@qq.com
   技术支持:佛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