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佛交流 > 般若之门 > 佛学文摘 > 唯识

试论阿赖耶识存在之必然性

时间:2013-12-21 12:46:48  来源:  作者:理证
  此外还有种种不同的异名,今以次第略出抉择其义: (一)初能变:此识含藏诸法种子,变现根身器界相见,凡愚不了,执为我法,破其执故,说诸我法皆为识变。能变有三,此当其初,是对所执我法及假施设我法,说此名为初能变也。(二)根本识:即前七转识及—切染净法,以此为依止故,称此为根本识,亦通一切位。(三)第八识:此依数目得名,从前五、六、七至此,数此为第八识,乃从粗至细、从浅至深,以数之数目虽可通圣凡位,亦无滥同他失,但不能显此识相用,不过一带数名词符号而已。(四)穷生死蕴:这是小乘教中的别名,即一切心一切物是有时连续有时断灭的;但这心物的种子在此识中是不断绝的。(五)宅识:即阿赖耶识有房宅的意思,言此识是种子的房舍。(六)名了:即心意识了,名之差别了别根身器界种子故。(八)如来藏:藏即覆藏,杂染无明能覆藏一切有情本具如来智慧德相清净法身,如来清净法身为所覆藏,杂染无明为能覆藏,能所合名,称如来藏。以上种种不同的名称,虽诸名字不同,故其含义有别,由此名义别故,则其在法界有情之类的分别位次,亦又广狭不一。就其名义分位之各异,以推定其变现诸法而为缘起之功能势力,亦又差别。名字虽有如是之多,而其体则一也。名字所以不同者,因其染净熏习势力之别故,虽然此识之所以能支配变现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诸法,而又各别显现不同者,是因其与诸法间之互相熏习转变之所致。熏习之力在有情界交互关系上,占最重要的意义,一切社会关系的转变,宇宙天地的推易,皆由此识与转识之熏习力所使然。所谓为人、天、地狱、饿鬼、傍生,皆由此识与诸转识熏习力故变现不一;乃至出世之声闻、缘觉、菩萨等,无不由於此识与转识之熏习势力而使其成就。故知此阿赖耶识为诸法的本体,而亦有等级分位的不同,并以其势力的支配亦因之有别。       
  (三)赖耶的三相义   
  云何安立三相?谓阿赖耶识安立三相,依《摄大乘论》云:
  安立此相略有三种:一者安立自相;二者安立因相;三者安立果相。此中安立阿赖耶识自相者:谓依—切杂染品法所有熏习为彼生因,由能摄持种子相应。此中安立阿赖耶识因相者:谓即如是一切种子阿赖耶识,於—切时与彼杂染品类诸法现前为因。此中安立阿赖耶识果相者:谓即依彼杂染品法无始时来所有熏习,阿赖耶识相续而生[10]。
  由此可知,建立阿赖耶识三相的重要性。为此,就此三相之意义,以下一一说明。  
   1、自相——所谓自相者自体相也。此识以所谓阿赖耶识为自体相。阿赖耶识是梵语,译云‘藏’义,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谓此识能藏一切法。如诗云:“中心藏之”,大学云:“不藏怒焉”。这都是指此能藏的心识,所以通常人们把阿赖耶识称为藏识。因为它的自相,就如仓库能藏种种的物一样,但世间所为的仓库只能藏有形的东西,是有现量的;而此识是藏无形无像的东西,什么都可以摄藏,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没有限量,所以说,此识是宇宙的根源,诸法的总体。依正世间的一切诸法,皆不离此阿赖耶识。然而为了更详细的了知此识的意义,现从以下三义当中分别说明:(一)能藏者:阿赖耶识自身是能藏,前七识心心所法及其它一切法的种子是所藏,是此第八阿赖耶识所执藏故。一切法必有种子为因缘,方能生起,所以此识是宇宙的本体。我们造的业种子和我们的名言习惯心识活动的种子,为此阿赖耶识所摄藏,后遇缘时方能生果,即第二之生命,故此识亦为人类生命的本体。在未生果前,这些种子摄藏在阿赖耶识中,不失不坏。我们举心动念都会熏成种子,经云:
  若人散乱心,入於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11]。
  这念佛的一念,就是一个种子,作将来成佛的因。可是这一念种子,经无量劫而不失不坏,就是因为它摄藏在第八识中的缘故,所以阿赖耶识名为能藏。  (二)所藏者:第八识自身是所藏,前七现行转识及其相应的诸法,是能藏。因为在现行的果位即现生命上,第八异熟果识被前七转识所熏所缘,故第八识又是所熏所缘,前七识心心所法,又是能熏能缘。我们现在所活动的,所觉察的,一切心理现象,就是前七识上的活动。第八识被包围在这些活动之中,故为所藏。因为它是无记性,劣弱无能,故能受熏成种子。现行果法,就是我们现在的这个生命的总体。这总体的活动在表面上只有前六识最明显,第七识就不易觉察了。但是第七识对第八识是亲切缠缚着,因此这前七识活动为能熏,就是能藏;阿赖耶识表面上无力活动,是所熏,就是所藏。依此二义,这第八阿赖耶识是遍一切法的,与一切法和合不离的,就是宇万有之心体,也可以名宇宙心。  (三)执藏者:这正是说明第七识与第八识的关系。第八识是永远相续不断的,乃至成佛亦不断灭。人生的观念,总以为有个常住不断不坏的生命存在,这个常住的生命总体,就是‘我’。这就是第八识被第七识执持,以为‘自我’。所以这第八识体就是‘我’体。人生的我执我见,自他分别,物我不平等的观点,就是从此发源的。第八识是所爱执藏者,第七识是能爱执藏。‘我爱’本指第七识相应的我爱自私心理。由此,我爱也就表示了第七识的特性,是爱‘我’执‘我’的;第八识被此爱我心理所执藏,故云我爱执藏。人类的‘私我’观念从此种心理关系上所产生,,故阿赖耶识译为‘我爱执藏’。此三义中执藏犹为重要,也是阿赖耶识命名的所在,因为我爱执藏的过失最重。假若不是第七识恒执第八识的见分为我,那么第八识可以说没有资格叫做阿赖耶识。因此,第八识之所以名为阿赖耶识,全靠第七识妄执为我,如果一旦第七识不起我执现行,永舍我执之名,第八识也就不名为阿赖耶识了,由此可见执藏在三藏中的重要性。以上的三藏义,是正确说明发阿赖耶识的名义。也就是说明此能变识的自体相。如《成唯识论讲记》云:  “此识自相,分位虽多,藏识过重,是故遍说”[12]。   
随喜 随喜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见思惑
下一篇:试论唯识佛法的因果同时思想及意义

热门点击
  1. 关于唯识学种子论的探讨
  2. 试论阿赖耶识存在之必然性
  3. 唯识三类境与八识关系初探
  4. “识变”刍议
  5. 法相唯识学概念体系研究
  6. 梵本《唯识三十颂》研究
  7. 关于唯识学种子论的探讨
  8. 基测二师三藏义辨
  9. 见思惑
  10. 试论唯识佛法的因果同时思想及意义
中国•常熟 兴福禅寺 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寺路街148号 苏ICP备14022119号-1
Tel: 0512-52844489 Fax: 0512-52859227 E-mail: csxingfutemple@qq.com
   技术支持:佛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