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本文的意见
关于核定吉藏法华著作的顺序,实在是一件复杂的事。原因是,就现存法华著作里,往往有相互引证之处。比如:
1、 《玄论》引《义疏》为证:
《玄论》卷五说:
问:说火宅旧云‘为中根声闻人说’。云何言‘为凡夫着五欲妙境界者’说耶?答:论意与从来亦不相违。火宅譬可含二义:一者、广明火宅众苦炽燃。以此引出诸子者,此为凡夫说也。若出宅以后,索车、赐车,赐车不虚等。此为声闻未解者说之。合而言之,说火宅令出凡夫地。唐捐三车,后等赐大车。令出二乘地。亦得一人始终具此二义,亦得为二人说此二譬。论但举其一故为凡。从来旧亦但为明其一,故为圣。早日著文疏已两兼之。可得双用也。[16]
按文中所提“早日著文疏已两兼之”。查找其他法华著作,只有《义疏》卷五中与此段内容是相对应的:
问:常有三界,则常有众苦。亦应常有火宅,常有火燃。何故前明火宅,后辨火灾耶?答。此譬可具通别二义。一者、通序。三界并皆转变,具受众灾。若尔既常有火宅,亦常有火灾。此二实是一时,但说成前后耳。前明舍宅,序其无常。后辨火灾,明具众苦。苦与无常,是物所患,故偏说之。二者、别譬。此会三根众生。昔日禀化,苦有暂息之义。佛既去世,还起烦恼。以烦恼故,受诸苦果。故前明火宅,后辨火起。又已受阴身之苦,譬如舍宅。新更起惑招苦,名为火起。后之一义,通二人也。问:何以知此譬具通别二义耶?答:列五百人,复明三十子。五百人,通譬五道众生。三十子,别明昔曾禀化也。所以具明通、别二种众生者,以具化二人故也。一者、别化中、下根人,令识三一权实。二者、通为一切众生,令知三界过患也。又此经令一切众生离凡夫地,复离二乘地。以说三界过患故,令物不贪三界,谓离凡夫地。后明诸子出门,求车不得,及等赐大车。令知二乘是空卷,一乘是真实,令离二乘地。以是因缘故,具化二人也。[17]
《玄论》中,问者的意思是“火宅譬”但应为“中根”的圣者说。怎么还为“著五欲妙境界”的凡夫说呢?吉藏的意思是:“火宅譬”是通为“凡圣”而说。并且已在“早日著文疏已两兼之”中解释过了。再看《义疏》卷五的内容,则对“两兼之”明白无误的解释清楚,所以“具化二人”非为“中根圣者”独说。这是《玄论》引《义疏》为证第一例。
又,在《玄论》卷五,对于大小乘的对比中说道:
大乘豪贵,譬如长者。小乘鄙劣,如贫穷除粪之人,著义疏已明此义也。[18]
《玄论》中说“著义疏已明此义也”。查找《义疏》与之相对的文字,在《义疏》卷七中:
二乘见有烦恼可生,故修解灭之。即是生灭、断常,故为鄙贱,如除粪之人。菩萨了惑本自不生,今亦无灭,名无生灭观。故除无所除,非除粪人也。故《方便品》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19]
根据引文,可以明显看出《玄论》在解释“小乘人如除粪者”是简化了的,并且明白地说“著义疏已明此义也”。再看《义疏》的解释,正是《玄论》所指陈的内容。这是《玄论》引《义疏》为证的第二个例子。
2、 《义疏》引《玄论》为证
《义疏》卷三云:
问:若尔,何故云‘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耶?答:下明菩萨疑者,玄意中已释此义。非是自执究竟,闻非究竟,是故生疑。但疑如来,昔何故說三,今何故说一?以菩萨疑与二乘疑异。[20]
文中对“菩萨生疑”提出疑问。吉藏回答说,菩萨所疑的内容,已在《玄意》中解释过了。而且,菩萨的疑虑与二乘的疑虑有所不同。与此内容相对的文字,在《玄论》第六卷中,可以看到:
菩萨疑与二乘疑异。二乘昔谓究竟,今闻无究竟,是故以昔疑今,所以有索。菩萨不昔自谓究竟,今闻无究竟,是故生疑。所以菩萨无索也。但以始行之人,疑昔何故说三,今何故说一?今昔三一相违,故生疑耳。[21]
从上面的引文可以看出,《义疏》在“菩萨生疑”的内容中有意简化,并明确的说“玄意中已释此义”,他所说的“玄意”即是《玄论》第六卷的内容。此为《义疏》引《玄论》为证的第一例。
《义疏》卷八又说:
有人言:三界为三百,七住二乘为一百,八住以上复为一百。今谓义并不然,玄中具释。今正取三界为三百,二乘为二百,所以作此释者有义有文。[22]
吉藏举例有人解释《法华经》中“五百由旬”的观点:“三界”加上“七住二乘”、“八住以上”合为五百之数。对于所举例的观点,吉藏没有给予具体批评,只是提出“三界”“二乘”合为五百,并且说在“玄中具(体解)释”过了。于此内容相对的,在《玄论》中第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