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佛交流 > 般若之门 > 佛学文摘 > 三论

略述三论宗的“二谛”观

时间:2013-12-20 15:58:34  来源:  作者:理净
  综合上面所述,由于众生的根性不同,对治各种偏邪执见得方法则非一。因此三论宗建立四种二谛,内外大小凡有所执尽皆破之,显无所得中道实相。三论宗建立四重二谛的根据有以下四方面:一者,随顺根性不同。分为三种根性众生作渐次浅深说明。第一种利根人听到最初一重空有二谛,即可悟入诸法缘起性空之理,不须后三重。第二种中根人听第一重二谛,不是偏空就是偏有。故说第二重空有二谛皆是俗谛,非空非有方是真谛,从此即可悟入正理。第三种钝根人虽然听了前两重二谛,还是不能悟入正道。所以设三重四重二谛方可悟道。二者,为释经论不同。诸经论常说“有”为俗谛,“空”为真谛。如《大品般若》云:“菩萨住二谛为众生说法,为著有者说空,为著空者说有。”此是第一重二谛义。《大品般若》又云“若有若无,世谛故说,非第一义谛。”这是第二重二谛义。《华严经》云:“不著不二法,以无一二故。”这是第三重二谛义。《华严经》又云:“谛了分别诸法时,无有自性假名说,悉欲分别俗谛义,菩萨因此初发心。”这是第四重二谛义。三者,对治四种执着病。其一,明诸法缘起有为俗谛,无自性空为第一义谛,故有第一重。其二,空是对有而言,有是对空所说。诸法本来非空非有,空有是凡圣的两情所有。所以空有皆为世谛,非空非有为真谛,故有第二重。其三,为破空有,说非空百非有,本来未曾是空有今何言非空非有,故空有、非空非有、二与不二并是世俗,非空有非不空有,非二非不二名为真谛,故有第三重。其四,诸法实相是离言中道,前三重并是名言方便,故并是俗谛。离言绝相,心行处灭方是真谛,此是第四重。四者,破大小乘偏执。为破毗昙师事理二谛,故今明若事若理并是俗谛,理事皆空方是真谛,故有第一重。次破成实师空有二谛,明空有并是俗谛,非空非有是真谛,故有第二重。次破地论师三性二谛,明若二若不二并是俗谛,非二非不二方是真谛,故有第三重。次破摄论师三性是俗谛,三无性是真谛。明三性三无性并是俗谛,言亡虑绝,心行处灭才是真谛,故有第四重二谛。
  今三论宗虽立四重二谛,如果从三论宗破邪显正的宗旨而言,实际上只有一重二谛。由于众生的根性不同,因而层层深入开为四重。今立四重二谛者,有前后浅深义和前后无浅深义二意。若从教而言者,初重只破有不破无,第二重虽破空有,但二与不二未明。第三重虽二与不二双泯然仍有言说,唯第四重言忘虑绝才是第一义。故前浅后深逐渐深入为次第。若从理而言前后无浅深义。因为这四重二谛是为根机不同的人而设立,若是上根人闻第一重便能悟入中道实相,若是中下根人闻三四重也未必全能悟道。所以前后并无深浅义,只有众生根性不同而有差别,若于实相而言无有差别。如《华严经》中云:“谛了分别诸法时,无有自性假名说,一切诸法言语断,心行处灭如虚空。”即是说如果悟中道色空不二,邪见烦恼并息。这时于诸法实相无分别中而善分别,虽分别而未曾分别,即是无所得正观,一切法无非是中道实相。二谛观者,即随顺上述二谛文义如理作意,静坐思惟,名为修观。
随喜 随喜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略述《维摩诘经》的菩萨行
下一篇:三论宗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

热门点击
  1. 《百论》破邪方法研究
  2. 《维摩诘经》与吉藏判教
  3. 《中观心论》与《思择炎》所传数论思想释读
  4. 略述《维摩诘经》的菩萨行
  5. 中论思想略探
  6. 从《三论玄义》看吉藏对“四句四门”的辩证
  7. 吉藏大师法华著作先后顺序考
  8. 龙树中观哲学的演变与发展
  9. 略述三论宗的“二谛”观
  10. 试析吉藏大师对“八不”思想重视的原因
中国•常熟 兴福禅寺 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寺路街148号 苏ICP备14022119号-1
Tel: 0512-52844489 Fax: 0512-52859227 E-mail: csxingfutemple@qq.com
   技术支持:佛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