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以后的净土教,往往把一行三昧和般舟三昧一样看待,把般舟三昧看作为四种三昧的中心。但智者大师却把一行三昧和般舟三昧分别看作别个法门,绕道、称名、观像只不过是十种理观的助道而已,这对彻底主张圣道门理想主义的《摩诃止观》来说,那是一种必然的结论。这种理想主义的精神与彻底的自力思想是结合在一起的,般舟三昧中关于为什么能见住立于虚空中的弥陀及十方佛,一卷本《般舟三昧经》说持佛力、三昧力、本功德力三力,三卷本《般舟三昧经》说持佛威神力、持佛三昧力、持本功德力,二本皆未明示本功德力是佛力还是行者的自力。善导在《观念法门》中说:“弥陀佛三念愿力外加故得令见佛”,三力皆作弥陀他力解。[25]而智者大师则理解为“佛立三义,一佛威神力、二三昧力、三行者本功德力”(45,12a),这里不仅把本功德力作了行者的自力,而且把三卷本的“佛三昧力”改作了“三昧力”,所谓三昧力当然只能是自力的。
般舟三昧思想史中,智者大师的学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庐山慧远虽然创立了般舟三昧念佛,但是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将此法门加以体系化的则是智者大师。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庐山慧远的般舟三昧,理想的是西方净土,而智者大师的般舟三昧思想,理想的则是超越西方净土的更高层次的佛国,即寂光土。他的般舟三昧并不以往生弥陀净土为目的,他的目的是四种净土的最高净土的常寂光土。
[1]拙作《庐山慧远的般舟三昧思想》,《净土》1998特刊《中国佛教二千年纪念专集》,江西庐山东林寺。
[2] 佐藤哲英《天台大师の研究》,24—27页,百花苑,1961年。
[3]《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大正藏》卷50,192c。
[4] 佐藤英哲《天台大师の研究》,556-658页,百花苑,1961年。
[5]《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大正藏》卷50,196a。
[6]《国清百录》卷三,《大正藏》卷46,811b。
[7]《国清百录》卷三,《大正藏》卷46,810c。
[8]《次第禅门》卷三上,《大正藏》卷46,496a—b。
[9]《次第禅门》卷三上,《大正藏》卷46,502a,503c。
[10]《六妙法门》,《大正藏》卷46,551b。
[11]《禅秘要法经》卷中,《大正藏》卷15,255页以下。
[12]《坐禅三昧经》卷上,《大正藏》卷15,276a。
[13]《坐禅三昧经》卷下,《大正藏》卷15,281b。
[14 ]《思维略要法》,《大正藏》卷15,299b,
[15] 《十住毗婆沙论》卷12,《大正藏》卷26,86a。 《大智度论》卷7,《大正藏》卷25,109a。《大智度论》卷21,《大正藏》卷25,219c一220b。
[16]《次第禅门》卷一上下,《大正藏》卷46,479b,481b。
[17] 《摩诃止观》卷二上。《大正藏》卷46,11a—12a。
[18] 《摩诃止观》卷二上。《大正藏》卷46,12a。
[19]同注[18].
[20] 佐藤哲英《天台大师の研究》p390,《天台大师における四种三昧の成立过程》(《印度佛学研究》十二の二),p52。
[21] 《摩诃止观》卷二上,《大正藏》卷46,18c。
[22] 《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二,《大正藏》卷26,86a。
[23] 《文殊师利问经》卷下,《大正藏》卷14,506c。
[24] 《摩诃止观》卷九下,《大正藏》卷46,129c-130a。
[25] 《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大正藏》卷47,25c。
7/7 首页 上一页 5 6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