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佛交流 > 般若之门 > 佛学文摘 > 天台

智顗止观学说与张伯端性命理论比较

时间:2013-12-19 13:45:31  来源:  作者:申俊龙

   内容摘要:中国佛教与道教既是不同宗教体系,在历史上又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智顗与道教内丹派南宗创始人张伯端都是开宗创派人物,智顗的止观学说与张伯端的性命学说既有相异之处,亦有相同和相通的地方。通过两种宗教学派学术内在相似性和思维方法的相通性的比较,更能从理论深度上揭示中国各种文化基因的圆融性。

关键词:中国佛教天台宗派的止观学说 道教的内丹派性命理论 相通与圆融
作者申俊龙,南京大学哲学博士,南京中医药大学医药管理系主任。 
  智顗,生于梁武帝大同四年(538),卒于隋文帝开皇十七年(597),是中国佛教史上创立最早的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智顗创造的天台宗以“性具善恶”的佛性学说和止观并重的修行理论,改变了佛教关于佛性唯善的传统说法,统一了南北朝以来北方注重禅法践行,南方尚于义理推究的“南义北禅”的分裂局面,成为最具创造性和综合性的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张伯端,北宋著名道士,生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卒于元丰五年(1082),道教金丹派南宗的创始人。金丹派南宗承绪了唐末五代以来道教内部针对外丹致人夭亡的批判风气,发展出一套内丹修炼理论,强调性命双修,而又以“先命后性”为其特点,成为两宋内丹学的成熟代表。本文试图对佛教天台宗智顗的止观学说和道教金丹派南宗张伯端的性命理论加以比较,通过这一比较,以揭示两大不同宗教宗派理论和实践的不同特色和相同或相通之处,从而加深对佛道二教的理解和二教相互借鉴融合可能性的认识。
一 、止观与性命
  “止观”,系禅定与智慧的并称,是佛法的修持方法。止,即禅定,使精神专注;观,即智慧,在止的基础上观想特定的对象而获得佛教的智慧。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中,智顗开卷便述说了止观的意义,“若夫泥洹之法,人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止乃伏结之出门,观是断感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秒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籍。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足。”在智顗看来,止观包容了佛教一切理论和修行,如果能成就止观二法,则可自利利他作菩萨成佛。
智顗的止观学说经历有渐次、不定、圆顿三种层次。灌顶对此曾有具体介绍,他说:“天台传南岳三种止观。一,渐次;二,不定; 三,圆顿。皆是大乘,俱缘实相,同名止观。渐,则初浅后深,如彼梯磴;不定,前后更互,如金刚宝置之日中;圆顿,初后不二,如通者腾空。为三根性说法门,引三譬喻。”【1】渐次止观是指以《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为代表的止观学说。这部著作将所有涉及禅法的书作了系统整理,把各种禅法按由浅入深的顺序加以重新严密的组织,要求修禅者按照次第等级逐步修炼。《六妙法门》是智顗说不定止观的代表作。所谓“不定”指随顺各人根性,六门互修,渐顿迭进,取益为断,对修习禅定的次序没有予以固定。圆顿止观以《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和《摩诃止观》为代表,前书是后书的节本和梗概,所谓“圆顿”,意为圆融极致,始终不二,即以初发心起,便契入绝待的中道实相。【2】
  智顗止观学说对传统止观理论最大的发展在于他的圆顿观中的“三止三观”说,在《摩诃止观》中,智顗发展《修习止观坐禅法要》的“三止三观”说,把止观的重心放在“观”上,并以观心为观的主要归宿。所谓“三止”,智顗说:“止有三种:一体真止,二方便随缘止,三息二边分别止。”【3】此三止实际上谈的体证空、假、中三谛。“观有三,从假入空名二谛观,从空入假名平等观,二观为方便道,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苦海,名中道第一义谛出。”【4】所谓三观,亦即观空、观假、观中道第一义谛。而三止三观最后又归诸一念心:“三止三观在一念心......为破次第三止三观名观一心”【5】这样,止观学说又与一心三观,一念三千、圆融三谛等理论统一起来了。
随喜 随喜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天台宗的史前期——从慧文到慧思
下一篇:智者大师的般舟三昧思想

热门点击
  1. 智者大师的放生思想及其影响 ——兼对当前
  2. 《教观纲宗》之初步考察——试述《教观纲宗
  3. 澄观及其四法界论
  4. 天台六即说
  5. 《法华经》佛塔信仰初探
  6. 次第与圆顿止观法门初探
  7. 论智顗的“一念”范畴
  8. 试述天台宗的一念三千
  9. 天台方等忏法略考
  10. 天台宗的史前期——从慧文到慧思
中国•常熟 兴福禅寺 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寺路街148号 苏ICP备14022119号-1
Tel: 0512-52844489 Fax: 0512-52859227 E-mail: csxingfutemple@qq.com
   技术支持:佛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