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佛交流 > 般若之门 > 佛学文摘 > 天台

智顗止观学说与张伯端性命理论比较

时间:2013-12-19 13:45:31  来源:  作者:申俊龙
  性命是中国文化和哲学的传统概念,在儒家和道、道教那里有不同的意义。在每一具体派别的人物那里也有不同的用法。道教的性命涵义,大致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指修炼功夫,性为性功,命为命功;二是指人的先天与后天,性为先天,命为后天;三是指人的精神与形质,性为神,即意念活动,命为气,即构成人形质的元气。这几种涵义在张伯端的内丹性命理论中都有存在并且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张伯端继承钟吕金丹道“性命双修”的思想,将其内丹功法分为性功和命功。他在《悟真篇》中说:“虚心实腹义俱深,只为虚心要识心,不若炼铅先实腹,且教守取满堂金。”这里“虚心”指性功,“实腹”指命功。修性即修心,修命即是求长生。又曰:“药逢气类方成象,道在希夷合自然,一粒灵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药”喻命功,“道”喻性功,性命双修,可以夺造化生死之权。这里的道与气又指人的先天与后天,通过修炼内丹可以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返回本然的真性。张伯端的性命理论可概括为:“一般谓‘性’即理性,修性即修心,亦指炼心神为‘性’;所谓‘命’即生命,修命即求长生,亦指炼精气为‘命’。”【6】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同为宗教的修持方法和修养理论,智顗的止观学说和张伯端的性命理论有着显著的差异。从表面上看,智顗的止观学说试图通过对佛法的修持,佛理的证悟,进入了无生死的涅槃解脱境界;而张伯端的性命理论试图通过性功和命功的修持既要保有现实生命的存在,又要寻求得道归真的精神超越境界。如果说智顗的止观学说追求的是“慧解脱”的话,张伯端的性命理论主要旨趣是探索“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生命长存之路,虽然其在佛教影响下也有追求精神超越的一面。这反映出佛道二教在宗教信仰、追求上的根本不同。但这种不同还只是表面的不同。止观学说与性命理论的最大不同还是其理论基础与思维模式的不同。张伯端性命理论的理论基础是人身一小天地的天人合一论和归根返本论。《悟真篇》说:“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人与万物都是道与气的产物。修内丹,须取法道生物之理,通过“逆行”的方法,逆道顺生万物的程序而返本归元,与道合一,“返根复命即长存”,与道一样永世长存。因此可见,张伯端性命理论是道本根源,即认为道既生化万物,道的性质又随道的生化作用存在于万物之中。修道是通过模拟道生万物的顺序,采取返本归元回归于道。在这一过程中,所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即是返本的命功,炼神还虚即是归元的性功。智顗止观学说的根据是以实相论为基础的佛性理论,认为“实相”亦即“中道佛性”,是一切众生乃至一切诸法也都具有“中道佛性”,因此,其修证佛法的三止三观说,都是对此中道实相,中道佛性的证悟。其体真止,方便随缘止,息二边分别止,与空观、假观、中道第一义观都是为了体证中道实相,从理论形态上看,所谓中道实相,即是万法的本体,对其存在必须通过返本归极的体证方法,此一体证与道教性命说的返本归宗不同,重在心性的证悟而不承认命功的程序。这实际上正是佛性本体论与道本根论的差异。也即是本体论与本源论(本体宇宙论)的差异。
随喜 随喜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天台宗的史前期——从慧文到慧思
下一篇:智者大师的般舟三昧思想

热门点击
  1. 智者大师的放生思想及其影响 ——兼对当前
  2. 《教观纲宗》之初步考察——试述《教观纲宗
  3. 澄观及其四法界论
  4. 天台六即说
  5. 《法华经》佛塔信仰初探
  6. 次第与圆顿止观法门初探
  7. 论智顗的“一念”范畴
  8. 试述天台宗的一念三千
  9. 天台方等忏法略考
  10. 天台宗的史前期——从慧文到慧思
中国•常熟 兴福禅寺 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寺路街148号 苏ICP备14022119号-1
Tel: 0512-52844489 Fax: 0512-52859227 E-mail: csxingfutemple@qq.com
   技术支持:佛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