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佛交流 > 般若之门 > 佛学文摘 > 唯识

唯识三类境与八识关系初探

时间:2013-12-21 20:36:49  来源:  作者:寂肇
  在三性方面,带质境可随第七识的见分而为有覆无记性,亦可随第八识的见分而为无覆无记性。在界系方面,第七识的相分亦可说随同于情而为同一界系,亦可说随同于第八识的见分为同一界所系。故依通情本的定义而判为不定。
  (三)第六意识的所缘境为独影境
  《枢要》云:“第六缘龟毛、空花、石女、无为、他界缘等,所有诸境,如是等流,如是等类,随心,无别体用,假境摄故,名为独影。”[3]《了义灯》又言:“如独意识缘彼空花,及无为等,皆与见分同一种起,或无为缘是第三句,或是第四句,缘第八识相应五数,或第四句。”[4]《宗镜录》又言:“如第六识缘空华兔角过未,及变影缘无为,并缘地界法,或缘假定果,极逈极略等,皆是假影像,此但从见分变生。”[5]
  空花极微是由第六识分别计度所变现的影像相分。如《了义灯》言:“空花相分,为色?为心?若是色者,何得同性?若是心者,本意缘色,云何变心相分耶?答:虚妄计者是遍计色,泛尔缘者,虽非遍计,是彼类故,亦彼所收。以彼同种故同识性。”[6]由此得知空花乃是虚妄分别的遍计所起色,与能缘之心为同种同性的独影境。作为极微也完全是由第六识以假想慧对其心识所变的色法在分析到邻近虚空不能再分析时,而命名为极微。此极微便是假法,是心识所变。色法也并非由此极微辗转积聚而成。透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极微还是空花都是由第六识的分别心所变现,只能与见分熏成一种,当来籍此见分单独变现独影境。
  (四)前五识缘当地五尘境为性境
  未转依位的前五识必须依仗外质而起,不同于独头意识单独变境而缘,不同于已转依位的前五识,当缘过未之境时无须前五识,唯是“前五心品未转依位,粗钝劣故,必依仗外,故亦定有疏所缘缘。”那么究其前五识的疏缘本质境为何?诸论之中已明确指出,乃是依仗自第八所变的五尘境为本质,此境则是由因缘变从实种所生的性境。《宗镜录》云:“性境者,有体实相分名性境,即前五识及第八心王,并现量第六识所缘诸实色,境之自相,不带名言,无筹度心,此境方名性境。”[7]
二、三类境与定通八识
  (一)细辩定通果色的区别
  1、通果色
  禅定与神通则有本质的区别,首先就神通来讲,当菩萨在修习禅定时不但能启发智慧,更能引发神通。[8]菩萨要度化众生,必须修四根本禅来引发无碍自在的神足、天眼、[9]天耳、他心、宿命、漏尽等六种神通,《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云:“复次,因禅具足力波罗蜜者,一切自在变现,诸神通力皆籍禅发。”[10]《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云:“如来一切智慧及大光明,大神通力,皆在禅定中得。”[11]六神通皆以慧为本质,其中五神通系依修四禅而得,然而漏尽通唯果位圣者可得,所以说菩萨有五通,佛有六通。
  关于修得神通的方法,外道、二乘和菩萨则各有不同。具体而言,外道则依根本禅而起通,二乘则依背舍、胜处和一切处修十四变化而得神通,六度菩萨则以禅定而得五通。此外《大乘义章》和《宗镜录》对神通有详细区分之处。首先《大乘义章》认为神通有报通,修通,业通和咒通四种。[12]再则《宗镜录》认为神通有道通,神通,依通,报通,妖通五种。[13]比较得知,这里均提到了报通,作为报通完全是依业之果报而得之通,乃生而具之。如生四禅天之果报自然而得之通。这并非是我们今天所要辨析的定通果色之通。定通果色之通乃是修得的神通,全由感得欲界业果色的众生依修禅定静心而得。有别于生而得之的报通,持咒的咒通,依业的依通,悟中道之理后以无心应物而变现所有的道通,妖怪所现的妖通。那么在六通中前五通依四根本静虑而起,所以说外道诸仙,声闻及菩萨皆有。至于漏尽通仅有小乘的无学位或大乘的等觉菩萨始能获得。
  2、定果色
  再者,定为五别境心所之一,是令心专注一境,不散乱的修行,“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谓观德失俱非境中,由定令心专注不散,依斯便有抉择智生。心专注言,显所欲住,即便能住,非唯一境,不尔见道历观诸谛,前后境别,应无等持。若不系心,专注境位,便无定起,故非偏行”。[14]就定而言,因止观均行不均行和有心无心等之不同而分四禅,四无色,二无心定。
  《了义灯》中列举了七种定,1三摩呬多,2三摩地,3三摩钵底,4驮摩演那,5质多翳迦阿羯罗多,6奢摩他,7现法乐住七种。那么对于诸定的获得则有两种途径,一是生得,当生于色界或无色界的定地时,依仗前世善业之力自然而得。二修得,当生于欲界散地,依后天的修行所获得。
  在修得色界的初禅时无鼻舌两识,唯有眼耳身三识;到第二禅时可以灭除寻伺,从此以上五识皆无。初禅至四禅依次灭除忧,苦,喜,乐诸受。最后修到无色界的空无边处定,即可灭除与眼识等和合之可见的有对色想而入无边之虚空想。当入识无边处定时,可舍外空唯缘内心识,可入无边之识行;当入无所有处定时,厌离识处广缘之苦,灭除识想,可作无所有之行相;当入非想非非想处定时,舍离无所有行相而能知见一向非想,接着便舍去非想的行相达于非非想。具体在八定中,我们把入定之阶段称为根本定,把近定之阶段称为近分定。在初静虑之前阶段不能称为近分定,仅可称为未至定。所以在前八定中,唯有后七定之近分定。在初静虑与第二静虑之近分定中间阶段,称为中间定——感得生于大梵天果,就是修习此定所得。
随喜 随喜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试论唯识佛法的因果同时思想及意义
下一篇:唯识五事初探

热门点击
  1. 关于唯识学种子论的探讨
  2. 试论阿赖耶识存在之必然性
  3. 唯识三类境与八识关系初探
  4. “识变”刍议
  5. 法相唯识学概念体系研究
  6. 梵本《唯识三十颂》研究
  7. 关于唯识学种子论的探讨
  8. 基测二师三藏义辨
  9. 见思惑
  10. 试论唯识佛法的因果同时思想及意义
中国•常熟 兴福禅寺 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寺路街148号 苏ICP备14022119号-1
Tel: 0512-52844489 Fax: 0512-52859227 E-mail: csxingfutemple@qq.com
   技术支持:佛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