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佛交流 > 般若之门 > 佛学文摘 > 唯识

唯识三类境与八识关系初探

时间:2013-12-21 20:36:49  来源:  作者:寂肇
  3、定通果色的区别
  《了义灯》中曾以五点来区分定通之别:一,所依之体别。在通果色中,通心以眼耳识及五俱意识的相应慧为体;定果色中的定心以第六意识相应的五别境中的定心所为体。二,所依地别,通果色唯在色界四静虑,而定果色通色界四地及四无色定。三,粗细有别。通力所变之通果色粗,为五尘所摄,而定果色以前世的异熟因为因所招感之果报色,也就是凡夫由静入解脱、静虑等胜定自在力所变现的五尘境,属于法处所摄色中的自在所生色。四,定散有别。通果色唯在欲界散位变,出根本定亦能化作,而定果色唯在定中,只有不出定心才能变。五,三性有别。通果色由通心力可通善性和无记性,定果色由于定心唯是善性。《同学钞》于此五点之外又提出两种区别:一,任运加行别。通果色须作前加行引起,定果色完全由前异熟因为因,由胜定自在力任运所变现。二,根尘引起有别。通力可引起天眼耳根和五尘,定力唯能引起五尘。
  那么定通所引的异地身器的本质也不同。由通力所引异地身中的他身扶尘根,如马胜住上变梵天等,大梵来下变上地境,佛放毫光所变色究竟天和定力所引的异地身,看到色无色天人均在佛边侧立,均由自第六所变为质,自第八方能变。与彼同时由定通力所引异地器,如八地以上菩萨变鱼米,闻天无色宫殿之香,亦是由自六所变为质自第八才能依质而变。但唯一不同的是由通力所引异地身中他身扶尘根,如马胜住上变梵王时,已出能变定心,完全用散心,所以说有别于大梵来下和佛放毫光。
  以上定通果色的种种差别,仅是就八地之前的菩萨和二乘来讲。八地已以上的菩萨定通已无有区别。《述记》云:“八地以去及在佛身,通定无差,一念俱起。”[15]
  (二)第八心王所缘是带质境,心所所缘是独影境
  作为第八识是不能缘异地相离远境的,唯能缘自地散境,第八识欲缘异地相离远境时,必依仗第六识以定通之力缘极远之境而变的似下界相分,也就是相似远境为本质而变影缘之。即第八以第六定心所变相似远境为质而变起相似远境之相。所以说心王所缘为带质境,而与此同时俱起的五遍行心所的所缘境只是在第八识所变的相似远境上,由此能缘之心的分别力单独变相,故而将心所的所缘境判为独影境。
  前面在比较定通果色的区别中已提到通力可引起天眼耳根和五尘,而定力唯能引起五尘,并不能引起五根。对此《大乘法苑义林章·五本定色章》则给予了另一种解释,认为由定心可以变起的五根,然而所变的五根仅为似五根,为色等五尘所摄,无发识取境之用。依《义蕴》所言,这完全是属于分别变的五根,有别于《演秘》和《同学钞》所提出的有质碍用,有发识用,为因缘所变的实五根。只有定心由分别变的属法处所摄色的似根才可作第八的本质,这样才于理无违。那么,第八识所缘的定通果色即是非分之法不与常时相同。天眼耳根以此为质所变的异地远境第八识全不变。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非但违文而且违理。因为前五识所缘范围较狭,尚可理解,而第八识即为本识,可了知大千世界,怎能说不缘异地远境?《成唯识论音响补遗》云:“谓未转依,前五心品,行相粗钝,唯缘现在,须仗外质,而起内所虑托故。”[16]若天眼耳阙第八本质,便与此之相违。
  对此《寻思钞》认为第八识所仗的本质有四种说法:一是无本质。显然与经文相违;二,他所变为质。具体而言,第八识所缘的定通果色乃是以自第六识依定通力所变的异地相似下界的相离远境为质而变起自内相分,由此可以说第八识这时缘的已不是业果时的性境,而是带质境。那么天眼耳识所缘的异地之境天眼耳根不能直接去缘,因为天眼耳根所缘的范围非常有限,仅在色界四静虑。三,仗自六所变为质。由第六定通所变的似下界远境之相为眼耳二识的本质,这种说法尚待探讨,前文已经讲到前七转识皆以自相续第八所变为本质,所以说不能讲天眼耳根仗第六依定通力所变的异地远境为质。因此说天眼耳根唯以第四种说法即以第八所变为本质。对这种说法有待我们作进一步的辨析。
  作为第八识唯缘近境不缘异地相离远境,天眼耳根所缘的异地远境第八全不变,如果这样非但违文而且违理。如眼等前五识所缘较狭,不能缘异地相离远境,对此无有争议。而本识则可了知大千世界,岂能说不缘异地远境?但他殊不知第八识唯能缘自地之境。唯一正确的解释则是天眼耳识不可直接去缘相离远境。确切地说,天眼耳识乃是第八识所变缘的相似远境为本质的。
  (三)第七识的所缘境为带质境
  第七识向内恒执第八识的见分为实我实法。而实我实法亦是托第八的见分而起,“谓此影像有实本质,如因中第七所变相分得从本质是无覆无记,亦从见分是有覆无记。亦得说言从本质种生,亦得说言从见分种生,义不定故。”[17]也就是说作为第七识所缘的带质境,在三性方面亦可随第八识的见分而为无覆无记性,亦可随能缘的第七见分而为有覆无记性;在种子方面可以说是从本质种生,也可以说从见分种生,不能一概而论。对于第七识所缘的为带质境,诸论当中无有异议,虽然这时第八识所缘的是依第六识以定通之力缘极远之境而变的相似下界而现的相离远境为质而变起相似远境,第七识仍然向内恒执第八识的见分实我实法。所以说第七识的所缘境为带质境。
随喜 随喜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试论唯识佛法的因果同时思想及意义
下一篇:唯识五事初探

热门点击
  1. 关于唯识学种子论的探讨
  2. 试论阿赖耶识存在之必然性
  3. 唯识三类境与八识关系初探
  4. “识变”刍议
  5. 法相唯识学概念体系研究
  6. 梵本《唯识三十颂》研究
  7. 关于唯识学种子论的探讨
  8. 基测二师三藏义辨
  9. 见思惑
  10. 试论唯识佛法的因果同时思想及意义
中国•常熟 兴福禅寺 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寺路街148号 苏ICP备14022119号-1
Tel: 0512-52844489 Fax: 0512-52859227 E-mail: csxingfutemple@qq.com
   技术支持:佛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