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所相,境界显然,内能缘心作用亦尔,此见、相分俱依识有,离识自体本,末法必无故。[89]
前观舍滥,但舍识变二分钟的所缘相分,不舍能缘之心。此观摄末,末指相、见二分,本指心心所的自体心。总之,深观相见二分都是从识的自体而起,离识体非有。所观所示,独指自体,不指相见,所以舍其相见之末,令归自体之本,唯就自体分观唯识理,叫做摄末归本。
第四隐劣显胜唯识观。
心及心所,俱能变现,但说唯心,非唯心所,心王殊胜,心所劣依胜生,隐劣不彰,唯显胜法。[90]
前观之中末是相见二,本即心心所自体。此言劣即心所法,胜指心王。此观着重在于隐心所法之劣显心王法之胜。所以诸教中但说唯心,不言心所,意即在此。
第五遣相证性唯识观。
识言所表,俱有理事。事为相,遣而不取,理为性体,应求作证。[91]事相的本质是二空所显的圆成实性,欲体证真如理性,就必须观察依他起性的事相是空有如幻,应泯遣寂灭而入无分别智,以证得圆成实性的真实,所以叫做遣唯识相,证唯识性。
窥基成立五重唯识观,并引教理证成,详于经论,令人叹服,其中二、三两重,并引《成唯识论》中见相分的理论来作证据,而《成唯识论》即传护法之说。护法的四分说,在印土唯识学中,算是发展到最后也是最极细密境地的,为对识的演绎划上了一个句号。然窥基依此理论而总结出五重唯识观,是又一开花结果矣。
结 论
现观是指证入真如的状态,现前呈露,无隔无余。这个状态,只有登地的菩萨才会自知,当然不是如我者所能思议。本文所作的文字工作,旨在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最后归结于数点如下:
1、 现观体现出求实的要求,把握真理的态度。
2、 现观不同于世间的知识,不是经验的,也不是理性的,而是亲证的。
3、 现观不属于语言诠表的范围,不是能所对立的诠表,是唯能相而非唯所相。
4、 现观是清净的,没有烦恼的状态。
5、 现观是正智,是真如,是能所双泯的。
6、 现观是灵活的,不属于哪宗哪派,只要符合三法印,即能很好的表现出现观。
7、 大乘唯识学包含的三个理论,即般若学、三性学、唯识学,都能最好的体现出现观的内涵,而且是最究竟、最彻底、最圆满的。
主要参考资料:
1、《长阿含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2、《杂阿含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
3、《大般若经》,唐玄奘译。
4、《解深密经》,唐玄奘译。
5、《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
6、《辨中边论》,弥勒造颂,世亲造论,唐玄奘译。
7、《显扬圣教论》,无著造,唐玄奘译。
8、《瑜伽师地论》,弥勒说,唐玄奘译。
9、《瑜伽论记》,遁(道)伦记。
10、《摄大乘论》,无著造, 唐玄奘译。
11、《大乘庄严经论》,无著造,波罗婆蜜多罗译。
12、《大乘阿毗达磨集论》,无著造,唐玄奘译。
13、《成唯识论》,护法等造,唐玄奘译。
14、《成唯识论述记》,窥基记。
15《俱舍论》,世亲造,唐玄奘译。
16、《俱舍论疏》,安惠造。
17、《摄大乘论讲记》,印顺著。
18、《印度佛学源流略讲》,吕澄著。
19、《吕澂佛学论著选集》,吕澄著。
20、《现观庄严论初探》,陈玉娇著。
21、《唯识思想》,世界佛学名著译丛67。
22、《圣哲全传》,李秋零主编。
23、《如实观的哲学》,霍韬晦著。
24、《唯识章讲义》,道隆法师编述。
——————————————————————
[1]陈玉娇《现观庄严论初探》,4页,东初智慧海丛刊21,台北,1991年。
[2]印顺《摄大乘论讲记》,344页,正闻出版社,台北,1972年。
[3]《瑜伽师地论》卷34,《大正藏》卷30,476a。
[4] 遁论《瑜伽论记》卷8上,《大正藏》卷42,480c。
[5] 吕澂《显扬圣教论大意》,吕澂《佛学论著选集》,47页,齐鲁书社,1991年。
[6]《显扬圣教论》卷16,《大正藏》卷31,561b。
[7][9]《成唯识论》卷9,《大正藏》卷43,50c。
[8]《显扬圣教论》卷17,《大正藏》卷31,562c。
[11][13][15][17][19]《成唯识论》卷9,《大正藏》卷43,50c。
[10][12][14][16][18][20]《显扬圣教论》卷17,《大正藏》卷31,562c。
[21]《摄大乘论本》卷中,《大正藏》卷31,143b。
15/16 首页 上一页 13 14 15 1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