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说。安慧基本上继承了难陀之说,同时吸收了陈那之所长,把二分说、三分说同《摄大乘论》、《辨中边论》中的唯识说融合一起。虽然他的说法还是三分说,但他用《辨中边论》开宗明义第一颂的意思,认为识之分别只是“虚妄分别”,在此分别上的见相二分即“二取”,是遍计所执性,都是不实在的,所以谓之“二取无”。只有自证分才是实在的,属于依他起的性质。所以从心分来说,三分说反而成了一分说。
四分说。护法主张四分说。这是在陈那三分说的基础上,引用后出的《密严经》的说法构成的。他认为见相二分是一重关系,对于心的全体来说,是比较外围的一部分。到了自证就属于心的核心部分,属于内缘,而内缘复有能所。能就是证自证,所就是自证。这又是一重关系。由这两重关系构成了四分说。唯识说发展到了四分说算是最完备的了。
对于四分说的成立,是否善巧与必要,诸家有不同看法。陈那是因明大师,随着因明的发展,量的概念被引进到心分说,所谓量,喻如以尺量布,就是认识正确知识的标准。《集量论》云:“似境相所量,能取相自证,即能量及果,此三体无别。”量包括能量、所量、量果。在四分中,相分是所量,后三既能量又是所量,后二还是量果。具体言之,能量之见分与所量之相分,二者发生交涉,自证分能知之,是其之量果;然此自证分量果,正确与否,必得证自证分知之,此是又一量果,此中见分为所量,自证分为能量。证自证分与自证分互为量果,故无无穷过。
引进量的概念,把相见二分推演为四分说,可见唯识学的发展受到了因明的影响。因明作为一门世间学问,相当于西方的逻辑学,最初在正理派中得到发展,后来佛教也逐渐重视起来,尤其是经过陈那的改造,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俨然研究佛学的一门工具,成了唯识学的附庸。
唯识学将心识了别的理论,作了极为细密的演绎,从一分说乃至四分说,有四家的不同主张。实际上已超出单纯的识了别的分析,而是与三性思想相结合,以依他有而遍计无作究竟之抉择。安慧被认为是一分说,识变现见相分,这是没有问题的,但由无始无明的熏习,当识体起作用生起见相对立的时候,此见相已经变成唯识所相的能取所取,已经掺入我法二执的执着,依他而起刹那生灭的识体已被覆盖,所显现的唯是遍计所执自性。因此,所现的唯是无体的无法,但依他的识体却是有的,所以被认为是一分论者。护法也认为遍计所执性的能取、所取是根本不存在,但是,四分的讨论完全是在依他起性的范围,故是有法。护法认为有两种我法,一是似我法,是依他起性的假安立;一是实我法,是凡情的遍计所执性的实执著。在讨论四分的时候,不能离开依他起性的立场,不能以遍计所执性类比之,是故具足成立四分。
安慧的心分说与护法的心分说,有很大的不同,下面用图表的形式,依三性学抉择之。
安慧分心说
上面的绘图虽作平面的展示,然于实际上却是一整然的,于凡夫者为遍计所执性,于圣者则为清净之依他起,杂染之依他起则为二者之桥梁、纽带,其性不定。
3、五重唯识观
安立唯识似我法,是为了遣除实我法的执着,如果执著唯识实有,也同实我,应当除遣。识是四分说,是缘起性空,符合阿赖耶识非断非常、刹那生灭的原理,即指示着空无自性的最高原理。四分说的建立,是为成立唯识教理乃至修习唯识观服务的,若联系窥基的五重唯识观,就更明显了。五重唯识观对应着四分说,以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由所至能的次第而展开的实修法门。修学佛法,要教观并重,唯识学有丰富的理论,也有切实可行的实践规矩、法则次第,五重唯识观就是一个代表。
五重唯识观,见于《大乘法苑义林章》,是窥基依诸经论而编成的一个有次第有系统的修观方法。三性思想是唯识学非常重要的理论,从其本身结构看,意趣非常明显,是抉择有无的标准,如遍计所执性是无,应正除遣,依圆是有,应正留存。三性是三种存在模式,把遣虚证真的根本意趣圆满的表达出来了。五重唯识观即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
第一遣虚存实观。
观遍计所执,唯虚妄起,都无体用,应正遣空,情有体无故。观依他圆成,诸法体实,应正存有,理有情无故。[87]
此一重观,是修观的总原则,其相可以至粗,又可以至细,从初行者乃至现观圆成实性,皆此观摄。遍计所执性于依他起性而生,即依依他起性而遣。依他起即是识,有心王、心所,有见、相、自证分、证自证分。然非不了诸行,而能证圆成。又证圆成后,当舍依他起性。故后之四重。即观依他起性,由表及里,由粗及细,层层深入,如剥芭蕉,而完成转染成净的修证次第。
第二舍滥留纯唯识观。
虽观事理,皆不离识,然此内识有境有心,心起必托内境起故,但识言唯,不言唯境。[88]
相分为境,后三分为心,舍境留心,以能缘见分,观唯识理,所以叫做舍滥留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