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佛交流 > 般若之门 > 佛学文摘 > 唯识

唯识现观

时间:2013-12-21 21:13:13  来源:  作者:养辉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78]”《摄论》由引此颂而开始所知依的讨论,所知指染净一切法,堪作此所知之依的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义译为藏,能藏所藏我爱执藏故,亦名为心,《摄论》云:
  是故成就阿赖耶识以为心体,由此为种子,意及识转。[79]
  从一切种子心识之种子起现行,有前七转识之生起。此中心、意、识不是平列的八识,是“一种七转”。“一种七转”的关系实是互为因果。《摄论》云:
  复次,阿赖耶识与彼杂染诸法同时更互为因,云何可见?譬如明灯,焰炷生烧,同时更互,又如芦束,互相依持,同时不倒。应观此中道理亦尔。如阿赖耶识为杂染诸法因,杂染诸法亦为阿赖耶识因,唯就如是安立因缘,所余因缘不可得故。[80]
  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因果同时,这就是阿赖耶识缘起观。缘起思想是佛法的核心,整个佛法都是围绕缘起性空而展开的。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这是有名的缘起偈。缘起的定义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内容是指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招集纯大苦蕴,这是缘起的流转门。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是指,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纯大苦蕴灭,这是缘起的还灭门。十二缘起是基于人生现象的考察,由顺观故有生死的流转,由逆观故而得人生苦果的解除。缘起的意义即是性空,由空故无常,无常故苦,苦故不著,由不著我,不著法,即得解脱,《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中观宗荡相遣执,破而不立,即是以此为根本。唯识宗突出主体之识,安立阿赖耶识缘起,由此双破人法二执,证得二空所显之真如。阿赖耶识缘起,又叫分别自性缘起。《摄论》云:
  如是缘起于大乘中,极细甚深。有若略说,有二缘起,一者分别自性缘起,二者分别爱非爱缘起,此中依止阿赖耶识诸法生起,是名分别自性缘起,以能分别种种自性为缘性故。复有十二支缘起,是名分别爱非爱缘起。以于善趣恶趣能分别爱非爱种种自体为缘起故。[81]
  作为万有缘起的阿赖耶识,普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以一切种子为其自性的阿赖耶识普摄三界一切趣生的自体,是用着于一期生命熏习成熟的异熟果报识。阿赖耶识虽是杂染,然从最清净法界等流的清净种子,亦寄存于阿赖耶识中,为彼对治。第八地的菩萨能舍阿赖耶识之名,金刚道后的佛果位,纯属无漏,不名异熟。因此,阿赖耶识缘起的理论,应一直贯彻到佛果位,只不过那时不名为识,已证转依而名为智。
  此上对于阿赖耶识缘起,只说到了种现熏生的同时因果,然非不包括阿赖耶识执持的种子,刹那生灭,相似相续之异时因果。由此同时因果与异时因果而成立因果相续缘起正理。此意在《成论》中以阿赖耶识恒转如瀑流之非断非常义,则更为显明。彼云:
  如是法喻,意显此识无始因果非断常义。谓此识性无始时来,刹那刹那果生因灭,果生故非断,因灭故非常,非断非常是缘起理,故说此识恒转如流……如是因果理趣显然,远离二边,契会中道。……由此应信大乘所说因果相续缘起正理。[82]
  上面的论述,是从缘起的角度来对“识”作一番认识,以这一视角为切入点,揭示唯识的甚深意趣。然而想要达到对识的正确理解,《摄论》说到依他起性时,有八种譬喻:如幻、焰、梦、像、光、影、谷响、水月、变化。这如幻的依他起性即识,或名为唯识性,或名为唯识相,只有证真如的菩萨,才能有一个亲切的把握。普通说到唯识,好像这“识”的境界,就是我们的境界,其实对于以识为性的缘起性空的道理,还远没有证到。我人的境界是处在遍计所执性的我法二执的世界里。佛、菩萨亲证唯识性、相,安立唯识教。经论所说的唯识,只是一种言教,从唯识性相而落实到唯识言教,必须面对人我的根性,善巧敷设。从我们的思维特点和能力出发,用着种种道理、譬喻、逻辑,种种诠表,来成立唯识。唯识学诠表唯识道理的言词,仅是化城,而非宝所,是“指”而非“月”。然而我们却依着唯识言教,断惑证真。《成论》云:
  由此远离增减二边,唯识义成,契会中道。若为一识,宁有十方凡圣尊卑因果等别?谁为谁说?何法何求?故唯识言有深意趣。“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识自相故,识相应故,二所依故,三分位故,四实性故。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总立识名。“唯”言但遮愚夫所执定离诸识实有色等。若如是知唯识教意,便能无倒,善备资粮速入法空,证无上觉,救拔含识生死轮回,非全拨无恶取空者,违背教理,能成是事,故定应信一切唯识。[83]
  识是了别的意思,唯识是唯能而非唯所。突出主体之识,又能安立缘起因果,依俗而证真,由染而转净。然而凡夫不了能相,依无明系染而堕于所相之泥淖。什么是所相,就是一切所知,凡夫的一切所知包括能取、所取。能取即是我,所取即是法。所谓所相,并非不包括能取,能相亦是所知故。那么所相的情形如何?有何过失?唯能相,指的是流动的空无自性的没有任何执着,清净而没有任何染污。而一落于所相,就恰恰相反。静止的有自性的固定不变的,一切都变成了有执着性的存在。
随喜 随喜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唯识五事初探
下一篇:唯识学上色法的认识

热门点击
  1. 关于唯识学种子论的探讨
  2. 试论阿赖耶识存在之必然性
  3. 唯识三类境与八识关系初探
  4. “识变”刍议
  5. 法相唯识学概念体系研究
  6. 梵本《唯识三十颂》研究
  7. 关于唯识学种子论的探讨
  8. 基测二师三藏义辨
  9. 见思惑
  10. 试论唯识佛法的因果同时思想及意义
中国•常熟 兴福禅寺 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寺路街148号 苏ICP备14022119号-1
Tel: 0512-52844489 Fax: 0512-52859227 E-mail: csxingfutemple@qq.com
   技术支持:佛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