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佛交流 > 般若之门 > 佛学文摘 > 唯识

唯识现观

时间:2013-12-21 21:13:13  来源:  作者:养辉
  二遍计所执性。遍计是周遍计度的意思,本来,依他起的法是空无自性、刹那生灭的,凡夫于此不能通达,数数周遍计度,产生实我实法的执著,这就是遍计所执性。具体言之,有能遍计有所遍计,皆依他起法,由见分转为能遍计,由相分转为所遍计。关于八识是否皆能遍计,护法根据《摄论》,主张只有意识为能遍计,即六、七二识。因为五识只有现量而无分别,第八识行相微细,是无覆无记,故非遍计。安慧则主张八识皆有能遍计,体皆有漏故。
  遍计所执性是于依他起上生起,其性质是于执情有而于道理无。凡夫的世界就是属于遍计所执性,凡夫以遍计所执性作为依靠,才有了生死之流转。依他起性的世界怎么会有了遍计所执性的显现?《解深密经》云:“相名相应以为缘故,遍计所执相而可了知”。[61]名言本身是假安立的,现象世界通过名言而展开,我们的世界就是名言的世界,由于无始无明而表现出来的执实性和自私性,把假安立的名言都固定化和静止化,于是循名执义的遍计所执自性便显现了。由名与义相互遍计的不同,可分为五种遍计所执性:一依名遍计义自性。二依义遍计名自性。三依名遍计名自性。四依义遍计义自性。五依名、义遍计名、义自性。
  三圆成实性。圆是圆满,成是成就,实是真实,《成论》云:“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名圆成实。”[62]在依他起上,遍计所执自性不行,所取空能取亦空,或即人法二空,由此二空所显者即是圆成实性,亦即真如、法性、法界、胜义等。《解深密经》云:“云何圆成实性?谓一切法平等真如。[63]”此即遍一切一味相,亦即般若所说一相所谓无相。真如是所缘缘,唯正智能知,亦即根本、后得二智所行之境。《瑜伽论》卷三十六云:“云何真实义,谓略有二种。一者依如所有性诸法真实性,二者依尽所有性诸法一切性。如是诸法真实性一切性应知总名真实义。[64]”复有七种真如,谓一流转真如,二实相真如,三唯识真如,四安立真如,五邪行真如,六清净真如,七正行真如。《成论》云:“此七实性圆成实摄,根本后得二智境故。[65]”《显扬》云:“圆成实自性,二最胜智义。无有诸戏论,远离一异性。[66]”七真如中,若随相释,则实相真如,唯识真如,清净真如,正行真如属圆成实,余三真如依他、遍计所摄。
  三性即是三无性,三种自性一一皆是无性,是故说三无性。一相无性。因为遍计所执性是凡夫增益出来的没有体相之法,由此体相都无,故说相无性。二生无性,因为依他起自性是依他众缘所生之法,亦即阿赖耶识种现熏生之缘生法,以其是缘生而非自然生,故说依他起性为生无性。《显扬》云:“何名无性,谓缘力所生,非自然有故。[67]”三胜义无自性。圆成实是胜义谛,是一切诸法之无我性。以其既是胜义,又是无自性之所显,故谓胜义无自性性。以依他起是胜义无自性性,因为依他起非是清净所缘,无有胜义故。《显扬》云:
  圆成实自性,由胜义无性故说无性。何以故?由此自性即是胜义,亦是无性,由无戏论我法性故。是故圆成实自性是胜义故,及无戏论性故,说为胜义无性。应知于依他起自性,由异相故,应亦得建立为胜义无性。何以故?由无胜义性。[68]
  在三性思想里,三自性是了义,显了说故。三无性是不了义,隐密说故。用《深密经》的话说,前者是无上无容,非诸诤论安足处所。后者是有上有容,是诸诤论安足处所。《显扬》云:
  当知无性不离自性,是故先说三自性义,如是即显三种无性密意故说。[69]
  三自性与三无性,是“即是”的关系,而不是相互对待的关系,更不是立三无性而否定三自性。三自性是三种诠表模式,是存在的真理,不容否定,依圆二性更是应正存有,不能否定。要断除人我执,进一步还需要断法我执,成立三自性的意趣即在于此。所谓人我法我即是遍计所执自性,因此三性三无性的理论中,所遣者只有遍计所执自性。《解深密经》云:
  非由有情界中,诸有情类,别观遍计所执自性为自性故,亦非由彼别观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为自性故。我立三种无自性性。然由有情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上增益遍计所自性故,我立三种无自性性。[70]
  佛法是不二之法,但为了众生能得解脱证涅槃,佛陀的教法巧妙地说着种种二法,如有为法、无为法,世间法、出世间法等等。佛陀最初宣说四谛法的四种真理,就包含着两重因果,流转的与还灭的,反于流转即证还灭。之后,又说着二谛的教法,即世俗谛(假说自性)与胜义谛(离言自性),龙树说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由此二谛进一步说四重中道,最后归无所得,无所得亦不住,而普渡有情。到大乘唯识宗的时候,不满足于二谛的教法,以三自性的理论,断法我执,证大菩提。在二谛的基础上增加依他起性作为枢纽,遍计所执性相当于世俗谛假说自性,圆成实性相当于胜义离言自性,前者性染,后者性净,而依他起性本身既不是染也不是净,同时又亦染亦净,这取决于它与谁结合。三论宗认为世俗谛是有,胜义谛是空,这叫俗有真空。唯识宗则反是,认为世俗谛为无,胜义谛为有。因为胜义谛是圣智之所行,应是真实的,不应为无。[71]
随喜 随喜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唯识五事初探
下一篇:唯识学上色法的认识

热门点击
  1. 关于唯识学种子论的探讨
  2. 试论阿赖耶识存在之必然性
  3. 唯识三类境与八识关系初探
  4. “识变”刍议
  5. 法相唯识学概念体系研究
  6. 梵本《唯识三十颂》研究
  7. 关于唯识学种子论的探讨
  8. 基测二师三藏义辨
  9. 见思惑
  10. 试论唯识佛法的因果同时思想及意义
中国•常熟 兴福禅寺 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寺路街148号 苏ICP备14022119号-1
Tel: 0512-52844489 Fax: 0512-52859227 E-mail: csxingfutemple@qq.com
   技术支持:佛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