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菩萨现观
(一) 菩萨的实践道
1、 瑜伽行的五道
断二障证菩提,这是佛教的根本意趣,既是佛陀的出世本怀,也是众生的向上要求。对于修行证悟的完成,不是一蹴而就,认为是断一分烦恼证一分菩提的渐进过程,所谓理虽顿悟,事则渐修。就时间而言,唯识宗认为从最初发心开始,须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艰苦历程。就行位而言,如《华严经》等。立有五十二个阶位,从初信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等觉,直至佛地,才算功德圆满。这个断伏次第,大乘诸宗都是遵循的,但在此基础上,根据教理和实践的不同,而又开出不同的名目,如中观宗以五忍说明断伏的次第,五忍即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寂灭忍。又《大智度论》有五种菩提。唯识宗也有自己的说法,如《成唯识论》说的唯识五位。另外,与此相当的还有瑜伽道的五阶梯,即持、作、明、镜、转依。
《成唯识论》卷九云:何谓悟入唯识五位?一资粮位,谓修大乘顺解脱分。二加行位,谓修大乘顺决择分。三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四修习位,谓诸菩萨所住修道。五究竟位。谓无上正等菩提。[46]
唯识五位跟五十二位的断证次第,可以对照,资粮位和加行位对应三贤位,次通达位和修习位,即菩萨十地,最后以究竟位属佛地。但从唯识五位的名目看,被认为是继承了小乘阿毗达磨的思想,这个可从《俱舍论》中体现出来,如贤圣品第六,举出见道、修道、无学道,以作从迷的世界趣于悟的世界之道。而在此之前,还有两个准备阶段,即闻所成的顺解脱分,及修所成的顺决择分。瑜伽行派的瑜伽师们,是把这个小乘阿毗达磨所确立的修行五阶梯,作为修道的框架而继承下来。不惟如此,还用着原来的相同名称,而承袭为加行道的阶梯。以上的考察,是从名目上看出有承袭的关系,但在实践内容方面却是全新的。这是由于大乘的教理、断障、智慧等都不同。首先小乘仅能对治烦恼障,厌离生死而求自利,得果以无学道为究竟。而大乘则断二障证无上菩提,广修六度,积聚无边福智资粮。其次,在教理方面,小乘以现观四谛作为基本的实践内容,而唯识宗则配合唯识教理,而实践着入无相方便相为关键的加行道。
此外,瑜伽行派还有一个瑜伽五阶梯与唯识五位所实践的内容一致,但名目却不相同,此见于《大乘庄严经论》、《显扬圣教论》、《集论》等著作中。
有五种法,能摄一切瑜伽行者诸瑜伽地,谓持、住、明、镜与转依。[47]
它的内容是配合着如下之一颂:
略说瑜伽道,缘所闻正法,奢摩他与观,依影像成就。[48]
这个修行体系在《杂集论》中也可见到,彼云:
复次,依法修三摩地者,瑜伽地云何?当知此地略有五种,谓持、任、镜、明、依。[49]
比较两论的不同点有二,其一,在《显扬》第二之住,在《集论》中为作,《杂集》则为任,任字可能系抄刻之误。其次,则为顺序有不同,《显扬》第三为明,第四为镜,而《集论》则相反。两论皆为无著所作,而有名称顺序的不同,显非作者之本意。日人早岛里参照《庄严经论》及《集论》之梵本考较,以《集论》之排列次序持、作、镜、明、依,为瑜伽五阶梯的本来顺序。[50]瑜伽的五道,在《摄论》中即以彼作为现观之次第,彼云:
复有五现观伽陀,如《大乘庄严经论》说:
福德智慧二资粮,菩萨善备无边际。
于法思量善决已,故了义趣唯言类。
若知诸义唯是言,即住似彼唯心理。
便能现证真法界,是故二相悉蠲除。
体知离心无别物,由此即会心非有。
智者了达二皆无,等住二无真法界。
慧者无分别智力,周遍平等常顺行。
灭依榛梗过失聚,如大良药消众毒。
佛说妙法善成立,安慧并根法界中。
了知念趣唯分别,勇猛疾归德海岸。[51]
2、入无相方便相
我们世界的展开,皆依于阿赖耶识,其根本的最初的原因,就是其所藏的二类种子,即等流、异熟二因习气,然在实修而入于通达位之见道,即在于离二取相,能取取和所取取,亦即二取习气。二取习气与名言习气之内容其实没有不同,但前之名言习气犹有安立法自相之意味,如阿赖耶识缘起又叫分别自性缘起,言二取习气,显示此宗修行的切入点与关键所在。离二取相即是被表示着入无相方便。《唯识三十颂》云:
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52]
菩萨悟入唯识性,即在于远离对于能取取及所取取之执著。首先观察到所取空,由此进一步认识到能取亦空,最后连唯识想亦断除,如此二空所显者即是真如。
二取取的产生,是由于对识的情形不了解的缘故,亦即由于对识变现的能分别与所分别而引起的实我、实法的能取、所取的执著,若了一切唯识所现,如幻如化,则所著自然消殒。安立唯识教的意趣即在于此,若执唯识实有,亦如法执,须当除遣。颂云:
8/16 首页 上一页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