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佛交流 > 般若之门 > 佛学文摘 > 唯识

唯识现观

时间:2013-12-21 21:13:13  来源:  作者:养辉
  在《大般若经》中,随顺经中宣说的甚深空义,现观亦复如是。而《阿含经》其旨在破人我执,如实观当亦如是。在《大般若经》中,凡有所执,一并扫除,双破人、法二执,归无所得,现观即以此为内容。另外,与《阿含经》比较起来,在《大般若经》中,现观作为一个实践标准,已经摆在很重要的位置,被作为独立的理论在使用。《大般若经》在说到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自性空的时候,引用现观而作进一步的讨论说明,认为有性不能现观无性,无性不能现观有性,有性不能现观有性,无性不能现观无性,进而讨论到现观的有无。还有,在讨论一切智智的时候,为显出一切法自相皆空,能取所取俱不可得时,亦以现观作说明,谓“不以内得现观而观一切智智,不以外得现观而观一切智智,不以内外得现观而观一切智智,不以共智得现观而观一切智智,不以余得现观而观一切智智,亦不以不得现观而观一切智智”。[39]
  《显扬论》有成现观品,这一结构很特殊,在其他的经论是见不到的。经过了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时,现观作为一个普遍而重要的问题,在各派中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显扬的成现观品,应是一集大成的总结。成现观品的内容,以声闻现观为基础,然后转至菩萨现观为终止。成现观品以智境和合作为现观的定义,是立足于认识论的角度的。这一能、所平等,打破能、所隔阂的认识,与唯识的所取空、能取亦空而证真如的思想完全一致。
  在《阿含经》中,如实观作为对真理的认识要求,自觉不自觉的被提出,随着与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理论相配合,其内容亦相当丰富,但其本身却没有作为独立的理论性内容。在《大般若经》中,已有独立的理论性内容,但还不明显。在《显扬论》中,现观是一个重要而完善的理论,对其修证的说明,非常细致而系统,其内容可总摄全部佛法——境行果。
五、现观与见闻觉知
  见闻觉知即指知识而言,世间知识的获得,是依于前六识而产生的。依眼识之用为见,耳识之用为闻,鼻舌身三识之用为觉,意识之用为知。见闻觉知包括世间知识的全部。就前六识而言,前五识没有思维的能力,于各自所应的对象,作现量的缘取,为第六识的分别提供最基本的素材,是为感觉经验。第六识除依前五识之境而生起的分别外,还能依自名言而有种种无量的行相,即所谓知性知识。前五识的感性作用是接受经验质料,第六识的知性作用,则是对这些经验质料进行综合统一,以构成知识。第六识可单独生起,前五识生起时,第六识必伴随着生起,前五识依于第六识而起作用。《解深密经》云:“若有一浪生缘现前,唯一浪转。若二若多浪生缘现前,有多浪转。[40]”
  在西方哲学史中,近代哲学登上哲学舞台的时候,哲学家们为了解释科学知识的来源、范围和确定性等认识问题,分成了两大派别,即英国经验论与大陆唯理论。经验论从实验科学出发,主张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性经验,以此作为一切知识的基础。它试图通过对经验的归纳概括出自然法则来。而唯理论则从理论科学出发,认为感觉经验归根到底是个别、相对和偶然的,因而不足以充当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的坚实基础。所以,知识乃是由一些理性固有的天赋观念推演出来的,非如此不能说明知识的普遍必然性。[41]
  上述两个派别于六识的功能而言,都是片面的各执一端。经验论走向极端,必然导致怀疑论;唯理论走向极端,必然导致独断论。两派哲学是相互对立的,然不待对方证明,自己本身就把自己给推翻了,走进自己证明自己是不能成立的死胡同。世间的学说只能是自相矛盾,不能认识真理。这在《解深密经》里已有明白的说明:
  我于彼佛土,曾见一处,有七万七千外道,并其师首,同一会坐,为思诸法胜义谛相。彼共思议、称量观察、遍推求时,于一切法胜义谛相,竟不能得,唯除种种意解、别异意解、变异意解。互相违背,共兴诤论,口出矛鑽,更相鑽已、刺已、恼已、坏已,各各离散。世尊,我于尔时,窃作是念,如来出世甚奇希有,由出世故,乃于如是超过一切寻思所行胜义谛相,亦有通达,作证可得。[42]
  世间知识是依于前六识的分别而产生的,前六识的分别过程,是依着名言进行的。名言可分为表义名言和显境名言,若依见闻觉知之别,亦可有依见言说、依闻言说、依觉言说、依知言说等四种。
  六识是如何依着言说而进行分别的呢?以我、法为基础,执着名、义、自性、差别,或依名遍计义自性,或依义遍计名自性,或依名遍计名自性,或依义遍计义自性,或依名、义遍计名、义自性。
  此等遍计所执性,即将世间一切知识都包括其中。此中名、义、自性、差别与西方康德先验哲学的范畴,应有相当的意义在其中。范畴对对象有综合统一的功能,知性范畴是形成经验对象的先天条件,如果没有范畴,我们不仅不可能形成知识,而且不可能形成经验对象。名前觉无,我们的执着跟起名有很大关系,在没起名之前,不会有经验对象,也不可能产生知识。
  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通过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证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另一方面则通过对认识能力的限制,为自由开辟道路。康德认为存在“自在之物”,只不过为我们的认识能力所不能达到而已,因为其是超验的东西。超验是说概念超出经验范围,这种使用概念的办法就叫做超越的使用,即指超乎普通经验之上、超乎现象界之上的使用,所以不是有效的认识。康德认为灵魂、世界、上帝等自在之物是超越的,虽然我们的知识能力不能知道这些东西的存在,但作为设想的自由意志、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还是真实的。康德认为有不可知的自在之物,从这一点讲,无论如何也是自相矛盾的,既然不可知,又怎知其存在呢?虽然他用否定知性的办法给自在之物留地盘,但这仍是知性的使用,并且还是知性的超越使用。如果借用超越使用一词,可以说,世间知识都是基于认识的超越使用而产生出来的,否则,无的怎会增益为有,我、法都成了有,名、义、自性也成了有。《楞伽经》云:
随喜 随喜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唯识五事初探
下一篇:唯识学上色法的认识

热门点击
  1. 关于唯识学种子论的探讨
  2. 试论阿赖耶识存在之必然性
  3. 唯识三类境与八识关系初探
  4. “识变”刍议
  5. 法相唯识学概念体系研究
  6. 梵本《唯识三十颂》研究
  7. 关于唯识学种子论的探讨
  8. 基测二师三藏义辨
  9. 见思惑
  10. 试论唯识佛法的因果同时思想及意义
中国•常熟 兴福禅寺 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寺路街148号 苏ICP备14022119号-1
Tel: 0512-52844489 Fax: 0512-52859227 E-mail: csxingfutemple@qq.com
   技术支持:佛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