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自心现流,即是众生的烦恼尘垢,为现观之所对治。经中举出庵罗果等四种譬喻,说明烦恼应渐渐扫除。复又举出明镜等四喻,说明顿断烦恼,尤其顿现无相、无所有清净境界等如来四种功德,本身即是现观,以此成立顿现观,非常恰当。
对于现观顿渐的讨论,在部派佛教中,或主顿说,或主渐说,在大乘佛教中,既如法安立了顿现观,亦如法安立了渐现观,非常善巧。然一切法皆是唯心所现、空无自性,于佛陀的言教,亦是如此,切不可生起执著。
四、现观的比较
现观的提出,表示着如何才能算作把握真理的有效方法。大凡所有的哲学和知识,都认为自己的体系在揭示着真理,诡异的是,在这些学说里,不乏相互对立的派别,或者随着各自学说自身的发展,也不断推翻着此前的观点。佛教提出现观,应涵示着认识真理的标准,这不仅仅是息灭种种学说间的诤论,而是更积极的在指出佛弟子修行的要求和目标。这种精神,在原始佛教的阿含经中,是作为“如是观”“如实正观”“见如实知如真”等名词,在广泛的宣说着。佛陀宣说的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教理,其作为真理,这是无疑的。但是,这些教理的真实性,并不在这些理论的诠说本身。因为,即使对这些道理很清楚明白,但它的作用也仅是属于标月之指。但如何能超越到对于月相的真实把握?为了突出这个关键问题,“如实观”等才被提了出来。这名词本身并没有什么具体的内容,也不是作为某种独立的理论在提出,但它作为一个实践的要求和标准,可应用于佛法中每一个理论,它又表现出丰富的内容来。综合起来至少有五种不同的诠表意义:首先,如实观察十二因缘、五蕴等法,于缘生缘灭、无常苦空无我,有真实的把握。
阿难,是故名色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阿难,齐是为语,齐是为应,齐是为限,齐此为演说,齐是为智观,齐是为众生。阿难,诸比丘于此法中,如实正观,无漏解脱。[25]
十二因缘立足于人生现象,把人生的流转之谜清楚地解开了。这十二法,就象十二个环,随一环断,则环环皆断,即形成还灭的因果。因为每一法都是因缘所生,空无自性,此中无有我和我者,但凡夫因无始无明,却执着有我,起实我见,所以有如实不如实的问题。
阿难,夫计我者,齐几名我见。名色与受,俱计以为我。有人言受非我,我是受。或有言受非我我非受,受法是我。或有言受非我我非受,受法非我,但爱是我。阿难,彼见我者言受是我,当语彼言,如来说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当有乐受时,无有苦受、不苦不乐受,有苦受时,无有乐受、不苦不乐受,有不苦不乐受时,无有苦受、乐受。所以然者,阿难,乐触缘生乐受,若乐触灭,受亦灭。阿难,苦触缘生苦受,若苦触灭受亦灭。不苦不乐触缘生不苦不乐受。若不苦不乐触灭,受亦灭。阿难,如两木相攒则有火生,各置异处则无有火,此亦如是,因乐触缘故生乐受,若乐触灭受亦俱灭。因苦触缘故生苦受,若苦触缘灭受亦俱灭。因不苦不乐触缘,生不苦不乐受,若不苦不乐触灭,受亦俱灭。阿难,此三受有为无常,从因缘生,尽法灭法,为朽坏法,彼非我有,我非彼有,当以正智如实观之。[26]
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观。圣弟子,如是观者,厌于色,厌于受想行识。厌故不乐,不乐故得解脱。解脱者,真实智生。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27]
由真实观于苦空无常非我,而能产生切实的厌离想,厌在原始佛典中非常重要,是修行的关键,厌表示着于苦的正确认识,由厌苦方能修道,在《中阿含经》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是为阿难,因持戒便得不悔,因不悔便得欢悦,因欢悦便得喜,因喜便得止,因止便得乐,因乐便得定。阿难,多闻圣弟子因定便得见如实知如真,因见如实知如真便得厌,因厌便得无欲,因无欲便得解脱,因解脱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28]
第二修定能如实观,观故解脱。
由身轻安,即乐受相应,以乐受故,心住三摩四多,住彼心故,能如实知,复如实观,如实观故,即离尘离贪,得解脱智。解脱智起,即得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29]
第三见谛即是如实观。
如是圣弟子,见四真谛,得无间等果,断诸邪见,于未来世,永不复起。所有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一向积聚,作如是观,一切无常,一切苦,一切空,一切非我,不应爱乐摄受保持,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不应爱乐摄受保持。[30]
第四中道即是如实观。
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世人取诸境界,心便计著。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我,此苦生时生、灭时灭。迦旃延,于此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见,如来所说,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迦旃延,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31]
4/16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