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般若经中,现观一词已经出现,而且可以看出,对于现观的计论,是被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进行的,它的内容也随着般若经所宣说的甚深意旨而变得深邃和丰富。
第一离四句绝百非即是现观。
佛言,善现,有得现观,然离四句。世尊,云何有得现观,然离四句?善现,非有非无,绝诸戏论乃名现观。[32]
第二无有想亦无无想即是现观。
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于一切法皆无有想亦无无想。若无有想亦无无想,当知即是菩萨顺忍,亦是修道,亦是得果,亦是现观。[33]
第三无性为现观。
诸菩萨摩诃萨以无性为圣道,以无性为现观,达一切法皆以无性而为自性。[34]
第四无所得即是现观。
佛告善现,若无所得即是得,即是现观,即是无上正等菩提。所以者何?以彼不坏法界相故。[35]
佛告善现,佛得无上正等觉时所证佛法,依世俗故说名为得,不依胜义,若依胜义,能得所得俱不可得,所以者何?若谓此人得如是法,便有所得。有所得便执有二,执有二者,不能得果亦无现观。具寿善现复白佛言:若执有二,不能得果亦无现观,执无二者,为能得果有现观耶?佛告善现,执有二者不能得果亦无现观,执无二者亦复如是,有所执故。如执有二,若不执二,不执不二,则名得果亦名现观。所以者何?若执由此便能得果,亦有现观,及执由彼不能得果,亦无现观,俱是戏论,非一切法平等性中,有诸戏论。[36]
第五非胜义中有得现观。
时舍利子语善现言,若诸菩萨皆实无生,诸菩萨法亦实无生,一切智智是实无生,一切智智法亦实无生,诸异类是实无生,异生类法亦实无生者,岂不菩萨摩诃萨应随证得一切智智,是则无生法应得无生法。善现答言,我意不许无生法中有证得,有现观,所以者何?诸无生法不可得故。舍利子言,为许生法证生法,为许无生法证无生法耶?善现答言,我意不许生法证生法,亦不许无生法证无生法。舍利子言,为许生法证无生法,为许无生法证生法耶?善现答言,我意不许生法证无生法,亦不许无生法证生法。舍利子言,若是者岂都无得、无现观耶?善现答言,虽有得,有现观,然不由此二法而证,但随世间言说施设,有得现观,非胜义中有得现观。[37]
《显扬论》有<成现观品>,专门对现观进行论述,非常系统而有条理。下面先将此品的内容要点依序列出,然后与前面引用的资料作一历史的纵向的(思想方面言)比较。[38]
1开始现观。在了知无常、苦、空、无我后,应当现观,所观的内容为以四谛为基础的一切所知事。
2以何现观。出世间智能为现观。
3何处现观。唯有欲界之人天二趣,有佛出世能为现观,简别恶趣中能起现观。
4谁能现观。有五种补特伽罗能入现观。
5现观依止。依心能入现观,非所计之“我”为依能入。
6现观修习次第。依着三十七道品的修习次第,得入现观。
7正入现观。指见道位,见道位有出世间正见生起,故而永断三结。
8现观相貌。由世间智乃至世间第一法智,对于所观之四真谛做究竟简择,无功用行,有决定相生起,是为现观相。
9现观的次第。或四或八或七。四种现观:一发起,二证得。三等流。四成满。八种现观,谓法性智乃至善清净智。七种现观:一尸罗,二定,三如实见,四四证净俱生智,五决定智,六行差别智,七胜智见。此七种次第即戒净、心净、慧净三净摄。
10入现观的次第。先修四念住,次于四谛十六行智、次暖、顶、忍、世第一四种加行。
11入于现观。解脱道、见道、三心智生,断一百一十二种烦恼,此现观位中无分别智,真证菩提觉分,非是方便位。
12于此现观位,菩萨起五种平等心。
13当知此平等心即是大我阿世耶,广大阿世耶,于遍计所执自性无所得故,于有漏之过失及无漏之功德,都无所得,以无分别故。
14于修道中起十六行智。如是现观智,若诸声闻、独觉所得,为对治三界杂染,若诸菩萨所得,为对治十种地障。
15究竟现观。如是当知所作事成就究竟,所谓转依究竟,亦是现观智究竟,亦名究竟现观。
16现观差别。为六种现观,又十八种现观。
以上所引用的资料,先《阿含经》,次《般若经》,次《显扬论》,很有代表性,作为三个分期,无论作为佛法的内容,还是佛法发展的历史,都非常符合唯识宗的分判。首先从用词来考察,阿含经还没有出现现观的名词,而是用着如是观,如实正观,知如实见如真等名词。“如”字很有佛教的特色,它是一个虚词,本身没有什么具体的内容,它表示着像什么一样,含有本来如此的意思。佛教所要达到的目标,必须是证悟的,不可以言说分别,所以用“如”来表示。由于无始无明的障蔽或染污,生起种种之执著,这才有如实与不如实的问题。单独把如实观提出来,它的内容很空乏,仅表现着以真理为旨归。要求认识真理,是所有人的愿望,但什么是真理,则莫衷一是,而各是其所是了。如是观的涵义,是作为指导实践的原则,认识真理的愿望的表现。因此,它有很重要的意义,可表现出丰富的内容,但不由其自身单独表现出来,而要与其它的理论相配合方可凸显。在阿含经中,佛陀反复教诲弟子,于五蕴之色受想行识,一一如实观之,发现每一法都是无常苦空无我我所,如是观者,才是真实观。能完全体现如实观的要求,还有另外一个名词见谛,对于四真谛无隔碍的认识。见谛即是现观,只有见到四真谛,才算正入现观。但在阿含经中,见谛与如实观是在不同的环境下使用的,比较起来,见谛有更具体的内容,更庄严、更正统,理论性更强。
5/16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