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慧,有一种外道,作无所有妄想计著,觉知因尽、兔无角想,如兔无角,一切法亦复如是。大慧,复有余外道,见种、求那、极微、陀罗骠、形处、横法各各差别,见已计著,无兔角横法,作牛有角想。[43]
世间所谓普遍、最高的真理,皆源于现象界,能对现象界作一恰当的解释,并作为现象界的最高依据但不即是现象界的认识。如理性的理念,亦即灵魂、世界、上帝,是哲学或形而上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哲学或形而上学的目的就在于证明这些理念实有其物,是代表着存在的东西的,是自在之物。而所谓灵魂,是指一切精神现象的最高的最完整的统一体;所谓世界是指物理现象的最高的最完整的统一体;所谓上帝,是以上二者的统一。毫无疑问,在形而上学哲学里,灵魂、世界、上帝这些自在之物,代表着最高的真理,是普遍于现象界的。唯物论者认为最高的、普遍的真理,是基于物质现象的认识,并且所有的精神现象都是基于此而产生的。独立于意识之外的物质,能作为精神活动最可靠的依据。所谓物质不灭、事物的普遍联系以及事物的因果性,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规律。这些规律是最高的最普遍的真理,因为它是对于物质现象的正确认识。佛教讲因果,讲缘起,唯识学安立赖耶缘起,只有一隐一现,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刹那生灭,相似相续。所谓物质是有情的依报,本身不能独立,对它的正确认识,应联系到三杂染与种子方面。而普通的认识,只是在前六识安立因果,没法讲到种子与能相,由于无明的缘故,执著二取,只能是落于所相的认识。
六、声闻现观
苦集灭道四圣谛,是圣者所证悟的真理。苦谛谓三界生死之流转,只唯有苦。这是从价值上作的总判断、总抉择。佛说日可令冷,月可令热,三界之苦,不可令乐。集谛指能感此三界苦果之因,即烦恼与业。灭谛谓寂灭,离此苦果之集因,证得涅槃之解脱。道谛指三十七菩提分,是真能断除苦、集,证得寂灭的真正正道。于此四谛,应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佛陀以此自度,于菩提树下成等正觉,亦以此度他,于鹿野苑中三转法轮:一示相转。二劝修转。三作证转。四圣谛包括了两重因果,一是流转的因果;一是还灭的因果。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指示出行者修道作证的方法、过程、结果,亦即是修习现观及证得现观的方法与过程,现观就是要现前证知四圣谛,如此方能断惑证真。
现观四圣谛理,应是见道的无漏智慧,然在顺抉择分的暖等四善根位,即能具观四圣谛。暖是四善根的初位,喻如能烧惑之薪,圣道火前之相,故名为暖。从暖开始,能够观察四圣谛境,并能修习十六行相,即观察苦、集、灭、道各有四种行相。观苦谛修四行相:无常、苦、空、无我。观集谛修四行相:因、集、生、缘。观灭谛修四行相:灭、静、妙、离。观道谛修四行相:道、如、行、出。如是总为十六行相。暖善根由下中上三品渐次增进,至成满时,有善根生名为顶,亦能具观四圣谛及修十六行相。顶善根后为忍善根,忍法有下中上三品,下、中二品与暖、顶同,能具观察四圣谛及十六行相,上品忍则唯观察欲界苦圣谛境,唯有一行一刹那,从此无间而生世第一法,缘欲界苦圣谛,修一行相,唯有一刹那,即入见道。从世第一法世无间,从此进入十六心见道,此十六心智忍,皆是无漏所摄。初缘欲界苦圣谛境,有无漏所摄法智、忍生,名为苦法智忍。此忍无间即缘欲界苦谛而有苦法智生。忍是因义,智是其果。如是复于法智无间,总缘色界、无色界苦圣谛境有类智忍生,名苦类智忍,此忍无间即缘此境有类智生,名苦类智。法智是最初证知诸法真理,类智谓此法智之流类,境智与前相似,随法智后而证境。如是缘苦谛欲界、色界、无色界所生苦法智忍、苦法智、苦类智忍、苦类智四种,缘集、灭、道三谛亦然,谓集法智忍、集法智、集类智忍、集类智;灭法智忍、灭法智、灭类智忍、灭类智。道法智忍、道法智、道类智忍、道类智。缘欲界谛境所生的称为法智、法忍。缘余二界谛境称为类智类忍,如是次第有十六心,总说明为圣谛现观,如《俱舍论》颂云:
世第一无间,即缘欲界苦。
生无漏法忍,忍次生法智。
次缘余界苦,生业忍类智。
缘集灭道谛,各生四亦然。
如是十六心,名圣谛现观。
此总有三种,缘见缘事别。[44]
又《顺正理论》卷六十二云:如是次第有十六心,总说名为圣谛现观,以于三界四圣谛境,次第现前如实观故。[45]
从见道后,修行才算真正开始,经过漫长的修道,至证阿罗汉果方得究竟,亦即现观究竟,现观位是从十六心开始,此十六心又分见道和修道,即前十五心为见道所摄,最后之道类智则属修道,因为十五刹那见道已经周尽。
因见道与修道之不同,圣者依所断惑而证所得果也有不同。从证得智忍开始,名为入正性离生,即入正性决定,此时真正明白了三界之真理,舍凡夫位,称为圣者。圣者又有二种分别,一是随信行者,一是随法行者。前者为钝根,后者名利根。此二圣者在见道位时,随先所修修所断惑之不同,而立有三种果向。如于先世间道已断欲界一品乃至五品思惑,至是名为初果向,趣初预流果故。如先以断欲界六品或七、八品时,至是则名第二果向,趣一来果故。如先已离欲界九品思惑或先已断初定一品乃至俱离无所有处而至此位,名为第三果向,趣不还果故,此依见道位释,依修道位,即前二圣者至第十六心道类智时,随前三向而为三住果,从此住果开始,圣者舍随信、随法之名,转得信解、见至二名。
7/16 首页 上一页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