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53]
论曰:是诸识者,谓前所说三能变识及彼心所,此能变似见相二分,立转变名。所变见分说名分别,能取相故。所变相分名所分别,见所取故。由此正理,彼实我法,离识所变,皆定非有。离能所取,无别物故,非有别物,离二相故。是故一切有为无为,若实若假,皆不离识。[54]
勿庸置言,所取无能取此无的修行方法,是在唯识教理的基础上被实践着的。入无相方便的修习是在暖、顶、忍、世第一法的四善根位,配合着四寻思,四如实遍智为中心的唯识观行。《摄论》曾经引用的《分别瑜伽论》的二偈颂,被认为是最古老的入无相方便。彼云:
菩萨于定位,观影唯是心。义相既灭除,审观唯自想。
如是住内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无,后触无所得。[55]
证唯识性、相,断烦恼杂染,入二取空,这三件事,实际上是在实践着同一件事。所谓断烦恼、入二取空,并不是有所谓的烦恼与二取之存在,而后消灭之。因此,此中之关键在于对唯识性相的证悟,是智之显现?抑是识之显现?在求解脱的道路上,并没有所谓决定染或净的东西呈现在我们面前,然而有所谓染或净者,此中一切都取决于主体本身之“见”,这表现于绝对能相在起着决定的作用。识的内容很丰富,它可以显现出宇宙万法,但它的真实面目还是如幻、相似相续,这如幻、相似相续,并不是简单的说说而已,而是指的正智亲证真如的状态。在理解的方便上讲,这里作为能相的智的作用,可能更突出,因为这是在经历着所缘能缘平等、义相灭除的过程,亦即“菩萨于定位,观影唯是心”的观心功夫。此在《解深密经》中亦有极明了的开示:
诸毗钵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彼与此心,当言有异当言无异?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当言无异,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识故。善男子,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世尊,若彼所行影像即与此心无有异者,云何此心还见此心?善男子,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世尊,若诸有情自性而住,缘色心等所行影像,彼与此心亦无异耶?善男子,亦无有异,而诸愚夫,由颠倒觉,于诸影像,不能如实知唯是识,作颠倒解。[56]
又在《辨中边论》中,运用中道的思想方法,显明的抉择何者为非有、何者为非无,从而悟入无相方便相,证唯识性相。颂云:
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
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
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
有无及有故,则是契中道。[57]
(二)悟入唯识性
1、悟入三所知能相
《庄严论》说到佛为了度众生,以所相、能相、表相概括一切佛法。五位百法为所相,五种瑜伽道为表相,而所谓能相,即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圆成实相。[58]三自性的理论,可以随宜抉择一切了、不了义经。在唯识宗所依的契经中,《深密》、《密严》、《楞伽》等经中,都把三自性作为一个重要的思想在论述着。从唯识三时判教,可知三自性思想是区别唯识宗与他宗的一个标帜。《般若经》没有说到三自性,但圆测在其《解深密经疏》中认为,《般若经》已运用三自性的理论模式,解释一切法空无自性,但是隐密而非显了说。因此三自性的渊源可以上溯到《般若经》。复次,三自性即是三无性。
一依他起性。指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依他众缘而得生起,反映了诸法存在的性质是缘起的,即是空无自性的。具体言之就是四缘:因缘、增上缘、等无间缘、所缘缘。有说心法生起具足四缘,色法自生则只有前二缘。将色心并列齐观,分别而谈,容易引起误解,好像色法可以离识而有其存在空间,色法可与色法作因。其实色即是心,色法之所以生长,即是识之了别,不离识故。可完全用心法概括色法,似无另外提出色法的必要,若要提出,用心法例之即可。
依他起性反映了诸法缘起性空的性质,在理论上说明这一性质的,就是缘起说。在佛法里,缘起理论前后有三种,佛最初讲的是十二缘起,《解深密经》即以此来解释依他起,彼云:
云何诸法依他起相?谓一切法缘生自相,则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乃至招集纯大苦蕴。[59]
这是立足于人生现象而述说的两重三世因果,也叫分别爱非爱缘起。此外还有业感缘起和赖耶缘起,《摄论》即以赖耶缘起说明依他起性,彼云:
此中何者依他起相?谓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60]
阿赖耶识能摄藏一切种子,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种子生种子。藏识与前七转识互为因果义,犹如灯焰生烧、芦束相依的道理。阿赖耶识就像大瀑流水,前灭后生,非断非常,由此而作为宇宙人生的总根源、总果报。赖耶缘起又叫分别自性缘起,自性是对共相而说,赖耶缘起通过名言,可以将宇宙万法之一一自性作穷源溯流的交代,把哲学上宇宙一切现象所依的问题也解决了。从缘起的理论看,发展到赖耶缘起,是最甚深圆满的。
9/16 首页 上一页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