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观之智,既有无分别的如理智,亲证真如共相,又有后得的如量智,无倒了知法界差别相。因此,现观与缺乏理性的直观不同,注重烦恼的转换,唯有如此,才能成就菩萨的自他义利。
二、现观差别
境智泯符,正智契如如理,叫做现观,一相所谓无相,离诸戏论言说,应不可分别自性差别。然而,有情修行成佛的过程,非一蹴而就,故现观亦有种种差别,因境界位次的不同,修行方法的不同,种姓的不同等等。寻诸经论,现观的差别或六种或十种或十八种。
六种现观:谓思现观、信现观、戒现观、现观智谛现观、现观边智谛现观、究竟现观。初思现观。即思心所引生的法智。思谓寻思,令心造作为业,对于圣教所施设的教法,诸大小乘经论,能精勤思择,了知诸法皆无自性,无常苦空无我,胜解决定忆持不忘,如观指掌如现目前。此在顺解脱分最后位,此前观法未得自在思不称理。此现观又称法现观,从所缘为名,如理作意,要以圣教为所缘故。《成唯识论》云:
一思现观,谓最上品喜受相应思所成慧。此所观察诸法共相,引生暖等加行道中观察诸法此用最猛。[7]
《显扬圣教论》云:问思现观以何为体?答上品思所生慧为体,或彼俱行菩提分法为体。又云:问思现观有何相貌?答若有成就思现观者,能正了知诸行无常、诸行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虽住异生位,已能如是决定解了,一切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及余世间,决定无能如法引夺。[8]
二信现观。对佛法僧三宝生起决定的净信,尽行寿归依而不退转。信谓于实得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实指真实的四圣谛理,于此深信不疑。德谓功德,指三宝的殊胜功德。能谓功能,指三宝有与乐拔苦的功能。虽处异生位,于三宝所不更狐疑,于诸外道更不依附。由此清净信心,澄清不信浑浊,至诚不二,一心归命,精进加行,依是而有现观明慧得生。
《成论》云:二信现观,谓缘三宝世出世间决定净信。此助现观令不退转,立现观名。[9]
《显扬》云:信现观以何为体?答以上品世出世缘三宝净信为体,或彼俱行菩提分法为体。又云:信现观有何相貌?答若有成就信现观者,或住异生位,若于现法,若现后法,终不宣说:于异众中别有大师,别有善说法,别有正行僧。[10]
三戒现观。指于戒证净。戒能防非止恶,亦能饶益有情。圣所爱戒,能断业障及异熟障,令三途业果永不现行,故又名不行现观。
《成论》云:三戒现观,谓无漏戒除破戒垢,令观增明,亦名现观。[11]
《显扬》云:戒现观以何为体?答以圣所爱身语等业为体,或彼俱行菩提分法为体。又云:戒现观有何相貌?答若有成就戒现观者,乃至畜生终不故害其命,及不与取,行邪佚行,知而妄语,饮窣罗迷隶耶末陀放逸处酒。[12]
四现观智谛现观。指菩萨见道,以无分别智证真如共相。
《成论》云:四现观智谛现观,谓一切种缘非安立根本、后得无分别智。[13]
《显扬》云:现观智谛现观以何为体?答以缘非安立谛圣慧为体。或彼俱行菩提分法为体。又云:问现观智谛现观有何相貌?答若有成就现观智谛现观者,终不依止异见起所作业,及于自所证起疑起惑,及染著一切生处,计行吉相而得清净。诽谤三乘,造恶趣业,况复能起害父害母等诸无间业,乃至终不生第八有。[14]
五现观边智谛现观。指一切修道位。
《成论》云:五现观边智谛现观,谓现观边智谛现观后诸缘安立世出世智。[15]
《显扬》云:问现观边智谛现观以何为体?答以缘安立谛圣慧为体,或彼俱行菩提分法为体。又云:问现观边智谛现观有何相貌?答若有成就现观边智谛现观者,于自所证,若他问难,终不怯怖。[16]
六究竟现观。指佛地。
《成论》云:六究竟现观,谓尽智等究竟位智。[17]
《显扬》云:问究竟现观以何为体?以尽智无生智等为体,或彼俱行菩提分法为体。又云:问究竟现观有何相貌?答若有成就究竟现观者,终不堕于五种犯处,终不故害众生之命,及不与取,习近淫佚,非梵行法。故说妄语,贮积财物,受用诸欲。又终不怖畏不可记论事,终不计执自作苦乐,他作苦乐,自他作苦乐,非自非他作无因生苦乐,诸如是等名为现观相貌。当知此即现观胜利,若随经随论如前广说。[18]
十现观者,《杂集论》于六现观外更立义现观、声闻现观、缘觉现观、菩萨现观。义现观者,指四加行位,于法如理作意,因观法似所取义,不著名相,不著所诠能诠,观义究竟,决定通达。然《成论》于此不立现观,彼云:暖等不能广分别法又未证理故非现观。[19]
又彼现观差别有十八种,谓:1闻所生智现观,2思所生智现观,3修所生智现观,4顺抉择分现观,5见道现观,6修道现观,7究竟道现观,8不善清净世俗智现观,9善清净世俗智现观,10胜义智现观,11不善清净行有分别智现观,12善清净行有分别智现观,13善清净行无分别智现观,14成所作前行智现观,15成所作智现观,16成所作后智现观,17声闻等智现观,18菩萨等智现观。[20]
2/1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