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也可以说:《百论》是提婆一生弘法的思想结晶,代表着他对中观法门的理解与行持。因为提婆出世于佛灭后八百年间,正值正法之末、像法之初期,佛教处于纷乱时期,外道猖獗,大乘佛教人才空泛,佛教性命垂危,部派分裂各持已见、相互排斥,提婆以善巧方便破斥外道之邪见谬理,申说佛教中观正理,故造有《百论》住世。所以,僧肇大师在《百论序》中评价说:“仰慨圣教之陵迟,俯悼群迷之纵惑,将远拯沉沦,故作斯论。所以防正闲邪,大明于宗极旨矣”。[3]说明提婆造《百论》向上看:慨叹圣教的衰頽;向下看:悲愍众生的迷惑、邪见和烦恼。为了护持正法,清除邪见,拯救轮回流转于恶趣之中的众生,发无生之妙心,励匡扶正教之大志,而作《百论》以表宗极。
二、提婆《百论》中破邪方法之宗旨
提婆被三论宗尊为西天之二祖,继承释迦、文殊、马鸣、龙树之学,其《百论》被中国三论宗祖师列为立宗之作,与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齐肩并称为“三论”。《百论》也是古印度佛教中观学派的主要论典,主要论述大乘佛教的空性、无我等至理,破斥数论、胜论等外道的执见,显示缘起性空的正宗。提婆出世申斥佛教正义,救度众生,出离沉沦,趣向涅槃。可以将其事迹归纳为四句话:破邪申正,护持正法;匡扶正教,拯救众生。
世间没有办不成的事,出世间没有修不成的道。办事、修道都离不开觉知的观照,古今成办大事者,无不具备智慧的知觉和娴熟的技巧。驾驭人生身心的困扰和无边的烦恼,需要善巧方便的智慧,所以《百论》的破邪方法之中明显继承了“缘起性空”的宗旨。三论宗又称为“空宗”,三论宗的集大成者嘉祥大师认为三论的论证方法都是建立在“缘起性空”的基础上。如《百论疏》中说:“若破因緣,即破空義,亦破中假。故一切俱破……申佛法因緣、因果宛然即畢竟空”。[4]近代学者郭朋在《隋唐佛教》中也说“一切皆空”是三论宗佛学的主要思想。[5]韩廷杰在《三论玄义校释》序中也说:三论宗的基本理论之一是“一切皆空”。[6]从中可以看出“一切皆空”确为空宗佛学理论的特色,而且一切皆空的理论是建立在缘起的基础上的。
所谓缘起,缘是因缘,起是生起,因是主要条件,缘是助缘。主要条件的因,必须有“缘”的帮助才能生起,故曰缘起。例如一粒豆种,必须藉水土、阳光、人工、肥料等缘,才能抽芽、开花、结果。若将豆种始终放在仓库里,终究不过还是一粒种子而已,这说明“缘”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三论宗认为诸法无不是由种种因缘的关系结合而成,一切随因缘聚而生,随因缘散而灭,完全受着因缘所支配,这显示了缘起的诸法,其本身就没有独立的自体。反之,诸法若有其独立的自体,那就不须从众缘而有。事实上:宇宙间没有一法不是从缘而有的,所以诸法常住、独立的自性是不可得的,所以叫做“性空”。且性空不是另有一个实体,即是缘起现象的当体性空。说明空并非虚无,只是无自性。
这缘起无自性的空义贯穿般若中观三论学方法论的始终,所以说缘起性空是《百论》方法论一贯所依的宗旨。如《十二门论疏》卷一说:
因缘义总,为佛法大宗,迷因缘一切皆迷,悟因缘则无法不悟。[7]
关中旧释云:因缘者,盖是万劫之统号,造极之所由,所由即彰,则虚宗可阶。统号既显则起作易泯。是以作者标为题首演而破之,演而破之非唯断常斯寂,亦乃教无不通。[8]
《中观论疏》也说:
以生死涅槃凡圣解惑皆是假名相待,无有自性称为因缘义,故因缘义总。又九十六种术非因缘义,以对外道非因缘义明一切佛法皆是因缘义,因缘义总。[9]
说明在般若中观三论学中“因缘”是佛法大宗,是迷悟的关键。且在《十二门论疏》和《中观论疏》中,对“缘起”的说法做了综合的评判,如《十二门论疏》评判说:
一者,但作因名,不作缘名,如六因、十因;二者,但作缘名,不作因名,如四缘、十缘;三者、因缘两说,如十二因缘。众生随名著名,随相著相。[10]
说明因缘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不能随名着相。佛说六因、十因、四缘、十缘、十二因缘等,不是为了“因缘”本身,而是为了达到“性空”义。如《中观论疏》中:
问:何故辨此因缘耶?答:亦为释八不义,以万法皆是因缘,无有自性,以无自性是故不生,显于中实,令因中发观。[11]
说明佛说“因缘”的重要性只是在于“因缘”即“无自性”。并在《中论疏》中说明“因缘”的基本内容:略明因缘凡有三义:一者、因缘是空义,以因缘所生法,即是寂灭性,故知因缘即是空义;二者、因缘是假义,既无自性,故不得言有,空亦复空,故不得言空,为化众生故以假名说,故因缘假义;三者、因缘是中道义,即此因缘,离于二边,故名为中道。[12]
显然般若中观三论学对“因缘”的理解是继承了龙树《中论》“三是偈”的思想,即“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13]说明缘起无自性即是空、即是假、即是中道义,所以说缘起性空是《百论》方法论的总纲——宗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