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佛交流 > 般若之门 > 佛学文摘 > 三论

龙树中观哲学的演变与发展

时间:2013-12-20 15:15:57  来源:  作者:成建华
  《无畏注》,仅有藏译本,近代有德译和日译本刊行,相传为龙树自注,学术界对此有异议,日本学者羽溪了谛认为,藏译本《无畏注》之注释极为古雅简洁,而且理路清晰,与《十二门论》相通之处亦有不少,应该是龙树的作品而值得尊重[13]。但是,另一位日本学者宫本正尊则表示反对,他根据《无畏注》第七生住灭品,“有为相”和“十五法俱生说”等内容,因此判断不是龙树之真撰作品[14]。在藏传方面,不以为《无畏注》是龙树亲撰,因此也并不被看重。然而,就《无畏注》的形式而言,它只是把论的偈颂形式给散文化了而已,其表述形式与青目《释》相比,基本差不多,行文风格也同样比较简单典雅。因此,从总体上看,这两部注都属于学派分立之前而不含学派思想色彩的古注,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中观哲学来说很有裨益,应值得重视。
  青目《释》由鸠摩罗什于五世纪初与《中论》一并译成汉文,近代有德译、英译和日译本刊行。汉地学者一般都比较熟悉这部《释》,而对于《释》的作者青目来说,恐怕不是太了解的。有关青目的生平,只能从僧叡的《中论序》中得知是“天竺梵志名宾伽罗”而已。近代有学者甚至认为青目(Pingala,约4世纪)即提婆的别名[15],以为这部注解出自提婆之手。此一说法,并无可靠证据,所以不足为信。
  由于在现存的梵藏文献里,无青目《释》之对应文献,因而其卓越的内容,在近代学术界被忽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青目《释》与《无畏注》一样,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更为贴近龙树的思想。因此,重新看待青目《释》和《无畏注》,正确看待和评估它们在中观学研究领域中的价值,是非常必要的。另一方面,《无畏注》与青目《释》之所以没有被很好地看重,这与近代中观学研究的方法论不无关系。我们知道,近代中观学的研究,主要是从月称(Chandrakirti,600—650)的《净明句论》开始的。由于月称的《净明句论》是目前唯一保存有梵文形式的《中论》注解书,所以很受西方学者的重视。西方学者对中观学的研究和看法一般也是以月称的观点为标准的,对于中观自续派的代表,被月称骂得一文不值的清辨,自然也就不为所重了。后来,因研究重心的转移,并逐渐由梵文文献扩展到对藏文文献的研究,清辨注解的意义和重要性才得到体现。学者们发现,单以月称的观点来看待龙树的思想,肯定会有偏差的;再说,完全以中期的月称和清辨的观点来看待整个龙树的学说也是不全面的。因此,重新认识《无畏注》和青目《释》,对全面研究龙树的理论学说就显得十分的必要。
  现存汉译注解书中,除青目《释》外,还有唯识学派安慧(Sthiramati,约510—570)的《大乘中观释论》和无著(Asanga,400—470)的《顺中论》。由于汉本安慧注的译文比较杂涩,且多处遗缺不全,误译之处甚多,因此不被中国及日本佛教界所重视。不过,据说对于佛护和清辨的注释有相当的影响[16]。《顺中论》,全名为《顺中论义入大般若波罗蜜经初品法门》,仅有汉译,无梵文和藏译本。该注主要是以般若思想来解释《中论》的根本主张“八不”,并非对整部《中论》的注释,只是一部《中论》要义书而已。所有这些《中论》注解,都引起了龙树后继者的强烈关注,同时也引起了唯识学派的极大兴趣。
随喜 随喜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吉藏大师法华著作先后顺序考
下一篇:略述《维摩诘经》的菩萨行

热门点击
  1. 《百论》破邪方法研究
  2. 《维摩诘经》与吉藏判教
  3. 《中观心论》与《思择炎》所传数论思想释读
  4. 略述《维摩诘经》的菩萨行
  5. 中论思想略探
  6. 从《三论玄义》看吉藏对“四句四门”的辩证
  7. 吉藏大师法华著作先后顺序考
  8. 龙树中观哲学的演变与发展
  9. 略述三论宗的“二谛”观
  10. 试析吉藏大师对“八不”思想重视的原因
中国•常熟 兴福禅寺 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寺路街148号 苏ICP备14022119号-1
Tel: 0512-52844489 Fax: 0512-52859227 E-mail: csxingfutemple@qq.com
   技术支持:佛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