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佛交流 > 般若之门 > 佛学文摘 > 天台

《教观纲宗》之初步考察——试述《教观纲宗》之特色

时间:2013-12-18 15:25:47  来源:  作者:通贤
本书之特色
  《教观纲宗》是以教观兼备的天台教学立场,阐释教观二门的纲要,概说了化仪、化法四教及十乘观法等内容。其内容组织为:一、五时八教权实总论,二、通别五时论,三、化仪四教说,四、化法四教说。其中以“化法四教说”为本书的重点。对于本书内容之特色,如民国•静修法师在《教观纲宗科释•序文》中曰:兹书(《教观纲宗》)教观并明,无单只之弊,所以发轸,即拓教观为自行化他之要;次乃详辨五时通别,为判教收经之方。明化仪,则有部有相,令识顿渐名同,而部相自殊;论化法,则有解有行。俾知权实虽异,而各有所归。约行明位,而四教各分六即;约门论观,而四教各具十乘。其余小大偏圆之目,判释教证之轨,莫不毕备。所要皆具,可谓教海之司南,禅门之关键也!第以文显而义深,辞略而意广。[12]又,圣严法师在《天台心钥—教观纲宗贯注》一书中引慧岳法师在《教观纲宗释义记》、《讲录》、《科释》三书合刊的概说中所言:旭师此书的特色,是不偏执五时的定说;针对化仪四教,也颇具顿、渐、不定的三观;化法四教也各立六即;且将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各各配置于藏、通、别、圆四教的位次。这些便是天台教学史上的新境界。[13]由上可知,本书之特色主要为(一)教观并举,(二)详辩五时通别,(三)依八教施设观法等。今试述如下:
(一)教观并举
  智旭大师虽“私淑台宗,不敢冒认法脉”,但却尤其青睐天台教观。其视“教观”为释门中的“学问思辩”,[14]认为舍此则修证道都只是徒然。本书之著述系其因《四教仪》中,先阐明教义,再述说观心,是分离了教观二门,对于教观部分有“单只之弊”。而其则认为教观二者的关系是互不相离的,此二门如车之二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故在《教观纲宗》卷首,开宗明义指出,云: 佛祖之要,教观而矣。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15] 
       此中指出“教观二途不可偏攻,偏则成失;教观兼明,解行并进,于道可希冀”。智旭认为,教观虽在名言上差异有所不同,而实际上是统一的。只因我们众生不识,故将二者分成二截。着重强调教观不是前后相续的两个阶段关系,而是一个相互涵摄的过程,即教中有观,观中有教。而我们若是一昧地执着于名言之教或唯恃修证工夫,均非中道之行。如其于《教观纲宗释义》中曰:
       得意之人,举一教字,教为法界,便具观法,不必更别言观。举一观字,观为法界,便具教法,不必更别言教。只因众生但认语言为教,不能与观相应,但认工夫为观,不能与教相应,故设作工夫,不以教印,则盲修瞎炼,未免行邪险径,名之为殆。犹所云思而不学也。设学文字,不解观心,则说食数宝,究竟茫无受用,名之为罔。犹所云学而不思也。[16]正是基于这一观点,在本书中,教观双运并举之特色贯穿全文始终,此之特色于文中处处可见。《教观纲宗》中云:“然统论时教,大纲有八,依教设观,数亦略同。”[17] 在书中首先以八教统摄如来一代时教时,观即随行。随之后出八教名,“八教者:一顿、二渐、三秘密、四不定,名为化仪四教,如世药方;五三藏、六通、七别、八圆,名为化法四教,如世药味。”[18]又以化法四教收摄化仪四教,并出依教所设之观,“当知顿等所用,总不出藏等四味。藏以析空为观,通以体空为观,别以次第为观,圆以一心为观。”[19]接着以“四观各用十法成乘,能运行人至涅槃地。藏、通二种教观,运至真谛涅槃;别、圆二种教观,运至中谛大般涅槃。”[20]即是以四种观(析空、体空、次第、一心),结合十乘观法,总明四观之所归趣。最后结显化法四教的权实,并对“依教设观,数亦略同。”作出了补充说明,“藏通别三,皆名为权,唯圆教观,乃名真实。就圆观中,复有三类:一、顿,二、渐,三、不定也。为实施权,则权含于实;开权显实,则实融于权。” [21]而此教观并举之特色,这是在《天台八教大意》、《天台四教仪》等诸多天台纲要性著作中是所末见的。
随喜 随喜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法华经》佛塔信仰初探
下一篇:澄观及其四法界论

热门点击
  1. 智者大师的放生思想及其影响 ——兼对当前
  2. 《教观纲宗》之初步考察——试述《教观纲宗
  3. 澄观及其四法界论
  4. 天台六即说
  5. 《法华经》佛塔信仰初探
  6. 次第与圆顿止观法门初探
  7. 论智顗的“一念”范畴
  8. 试述天台宗的一念三千
  9. 天台方等忏法略考
  10. 天台宗的史前期——从慧文到慧思
中国•常熟 兴福禅寺 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寺路街148号 苏ICP备14022119号-1
Tel: 0512-52844489 Fax: 0512-52859227 E-mail: csxingfutemple@qq.com
   技术支持:佛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