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佛交流 > 般若之门 > 佛学文摘 > 天台

试述天台宗的一念三千

时间:2013-12-19 11:03:55  来源:  作者:怀进
  智者大师的“性具善恶”的理论基础是“十界互具”和“一念三千”。所谓介尔有心,即具三千,说的当下的一念,圆满具足三千世间的一切善恶、染净诸法。四明尊者在《十不二门指要钞》卷上说:“今释一念,乃是趣举根尘和合一刹那心,若阴若惑,若善若恶,皆具三千”[32]。智者大师在《四念处》第四卷上又说:“在一念眠中,无明心与法性合,起无量烦恼,寻此烦恼即得法性。……是一念无明心,有烦恼法,有智慧法。烦恼是恶尘、善尘、无记尘。开出法身、般若、解脱。法华云:如是性等,一界十界百千法界究竟皆等”[33]。这里着重阐明了平常的一念心是由无明与法性相结合,所产生的一切烦恼、智慧等。在烦恼法中包含一切善的、恶的和无记的东西。通过观想实修得法,可以开发出智慧(般若)、成就法身和达到解脱。《摩诃止观》第五卷上云:“若随便宜者,应言无明法法性,生一切法;如眠法法心,则有一切梦事。心与缘合,则三种世间、三种相性皆从心起”[34]。无明与法性结合,五阴、众生、国土等“三种世间”及这三种世间的种种“性”(内在本质)、种种“相”(外表现象)等都由此而产生。宇宙间一切万法的生起,也同样是由于无明与法性结合之缘故。
  对于台宗性具法门的独特处,从下文中可以彰显。知礼大师在《观音经玄义记》第二卷上说:“九界望佛,皆名为恶。此等诸恶,性本具不?答:只一具字,弥显今宗。以性具善,诸师亦知,具恶缘了,他皆莫测。……此中略谈善恶,明性本具,不可改易。……若知善恶皆是性具,性无不融。……一切法不出善恶皆性本具,非适今有”。[35]智礼大师在《十不二门指要钞》下卷说:“故知性具百界,互融广遍”[36]。又云:“生佛一致”、“既解修成,全是本具,即知迷悟体用不二”[37]。由此不难看出“具”字在天台宗的重要性了。
  唐代湛然大师在《止观辅行传弘决》第五卷之三解释“一念三千”之后,又引用《大涅槃经》说:“佛性者不名一法,不名十法,不名百法,不名千法,不名万法。未得菩提时,一切善恶无记皆名佛性。经文既云非一乃至非万,复云善恶无记即是佛性。善恶无记即三千也,故知三千非三千具足三佛性也”[38]。也就是说,一念所具的三千,包括善恶和无记的佛性。这与智者大师曾经说过,一念三千的一念,即指一念无明识心、烦恼心、刹那心等大体同义。由此,他有时把性具善恶解释为恶性中包含着善性。《法华玄义》第五卷下云:“凡夫心一念即具十界,悉有恶业性相。只恶性相即善性相。由恶有善,离恶无善。翻于诸恶即善资成。如竹中有火性,未即是火事,故有而不烧。遇缘事成,即能烧物、恶即善性,未即是事,遇缘成事,即能翻恶,如竹有火,火出还烧竹。恶中有善,善成还破恶”[39]。此文是从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1的命题推论而来的。立足点是一个“恶”字,“恶”可概释为世俗世界、世俗心理。“恶”的本身还包含转变为“善”的可能性。如从这个角度看,“恶”也含有“善”的因素。表明心性具有善恶,而且在恶的心性中含具着善的心性。
  此外,智者大师还在《观音玄义》中,对性具善恶更进一步作了系统的论述。其文云:
    料简缘、了者,问:缘、了既有性德善,亦有性德恶否?答:具。问:阐提与佛断何等善、恶?答:阐提断修善尽,但性善在。佛断修恶尽,但性恶在。问:性德善、恶何不可断?答:性之善、恶,但是善恶法门,性不可改,历三世无谁能毁,复不可断坏。譬如魔虽烧经,何能令性善法门尽?纵令佛烧恶谱,亦不能令恶法门尽。如秦焚典坑儒,岂能令善恶断尽耶?问:阐提不断性善,还能令修善起。佛不断性恶,还令修恶起耶?答:阐提既不达善,以不达故,还为善所染,修善得起,广治诸恶。佛虽不断性恶,而能达于恶。以达恶故,于恶自在,故不为恶所染,修恶不得起,故佛永无复恶。以自在故,广用诸恶法门,化度众生,终日用之,终日不染,不染故不起,那得以阐提为例耶?[40]
这里包含有二层意思:
随喜 随喜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论智顗的“一念”范畴
下一篇:天台方等忏法略考

热门点击
  1. 智者大师的放生思想及其影响 ——兼对当前
  2. 《教观纲宗》之初步考察——试述《教观纲宗
  3. 澄观及其四法界论
  4. 天台六即说
  5. 《法华经》佛塔信仰初探
  6. 次第与圆顿止观法门初探
  7. 论智顗的“一念”范畴
  8. 试述天台宗的一念三千
  9. 天台方等忏法略考
  10. 天台宗的史前期——从慧文到慧思
中国•常熟 兴福禅寺 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寺路街148号 苏ICP备14022119号-1
Tel: 0512-52844489 Fax: 0512-52859227 E-mail: csxingfutemple@qq.com
   技术支持:佛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