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性具染净”的心性论
本书的内容是论述修习大乘止观的理论与方法。“止”就是“定”、“禅定”;“观”也称为“慧”,实际是观想,指在禅定中观悟佛教义理。然而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见解。
慧思提出,修习大乘止观应“依止心”。“依止”意为依据,这里所指是观想的中心内容。此书卷称:
此心即是自性清净心,又名真如,亦名佛性,复名法身,又称如来藏,亦号法界,复名法性。[31]
此一心既是世界万有的本体,也是众生觉悟解脱的内在依据。慧思在对心性的论证中受《大乘起信论》思想的影响最大,也多次引用,但也有新的发挥。这主要表现在他提出的心具染、净二性的论述中。
为什么“心性是一”,而“能生种种果报”?慧思的解释是:心体“并具染净二性”。《大乘止观法门》说:
心体若唯具染性者,不可得转凡成圣,既并具染净二性,何为不得转凡成圣耶!……一一众生心体,一一诸佛心体,本具二性而无差别之相,一味平等,古今不坏,但以染业熏染性故,即生死之相显矣。净业熏净性故,即涅槃之用现矣。然此一一众生心体依熏作生死时,而不妨体有净性之能;一一诸佛心体依熏作涅槃时,而不妨体有染性之用。以是义故,一一众生,一一诸佛,悉具染净二性。
(卷一)
如来之藏,从本以来俱时具有染净二性。以具染性故,能现一切众生等染事,故以此藏为在障本性法身,亦名佛性。复具净性故,能现一切诸佛等净德,故以此藏为出障法身,亦名性净法身,亦名性净涅槃也。(卷二)[32]
书中类似论述还有一些。
按照《胜鬘经》和《大涅槃经》等大乘经典,“如来藏”是在烦恼隐覆中的法身、佛性。慧思将它作为众生的心性,即先天内在所具有的本性。慧思的话不外是说,众生之所以或轮回生死,或觉悟成佛,是在不同条件下由自心所具有的染(恶)、“净”(善)两种不同的本性显现的结果。从事读经、坐禅修行等净善之业,可促使心体具有的净善之性显现,即可转凡成佛;如果从事违背佛教的一切染恶之业,就会促使心体本有的染恶之性显现,那就要轮回生死,不得超脱。然而在任何场合,无论是众生还是佛,所具有的染净二性是不可改变的。
慧思受《大乘起信论》中的“一心二门”思想的影响,称“真如平等心”为“体”(《起信论》的“心真如门”),称“阿梨耶识”(“心生灭门”)为“相”,但又用唯识学说的“三性”(分别性、依他性、真实性)的说法,对所谓第八识的阿梨耶识(心的另一种说法)所具有的染净二性进行独特的分析,说阿梨耶识中有“清净分依他性”(相当于“清净种子”),此为“圣人体”,还有“染浊分依他性”(“染污种子”),此为“众生体”。(卷二)在论述中运用的唯识种子说和“三性”、“三无性”(无相性、无生性、无性性)的理论,显然是受《摄大乘论》等经典的影响。
慧思论述心性染净的目的,是教人用这种观点指导坐禅,在禅观过程中净化心体,做到去染显净,达到觉悟。此书还用很大篇幅对止观境界、止观程序、止观效果和作用进行详细说明。
慧思的性具染净的心性理论,无论是在中国佛教史上还是在中国哲学史上都有重大意义。智凯后来提出的“性具善恶”的心性论,应当说是在继承慧思的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然,智凯接受这种观点未必是在看到《大乘止观法门》之后,当是他在正式成书之前直接听慧思讲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