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智者大师放生思想的影响(历史意义)
(一)、倡放生、设放生池的影响
《天台山国清寺释智顗传》中叙述,智者大师往居临海,因见天台山麓临海之民日以渔捕为业,罾网相连四百余里,江溪簄梁六十余所,不忍“彼此相害”,从而发动僧众信徒集资凑物赎买“簄梁”始丰溪水面作放生池,后又上表游说陈宣帝,遂感得宣帝下旨将整条椒江水系敕作放生池。智者大师劝立放生池的记载,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明确出现放生池的记载。智者大师提倡的这种“撷取江海一段禁止渔捕” ,即将某一水系(或其中的一段)作为固定放生池的形式,成为中国唐宋时期放生池重要的典型模式。在八世纪中期的地方诏书中出可以看到这种形式的发展状况。如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下诏令天下设立放生池八十一所:“端命左骁卫、右郎将史元琮、中使张廷玉、奉明诏布德音、始于洋州之兴道、洎山南、剑南、黔中、荆南、岭南、浙西诸道、迄于升州之江宁、秦淮太平桥、临江帝郭、上下五里、各置放生池、凡八十一所。”[39]大师这种以“撷取江海一段禁止渔捕”的放生模式,虽直接实践了佛教的慈悲护生的精神,但是实施的过程中,也因影响民众的采捕习惯而不易维持。
在唐中期,受智者大师放生池思想的影响,出现了“凿制放生池”的雏型,如《宋高僧传》中云:“长安(释法成),於京兆西市疏凿大坎,号曰‘海池’焉,支分永安渠以注之,以为放生之所。”[40]至宋天禧元年(1017),宋真宗敕令天下重修放生池。“诏天下州郡放生池悉与兴复,无池之处,沿江淮州郡近城五里,并禁渔捕。”[41]随后又出现以“全湖”为放生池的形式,当时杭州的西湖就是最有名的“围湖放生池”之一。其始於宋天禧三年(1020),天台宗遵式(963-1032)奏请以杭州西湖为放生池,并于每年四月八日举行放生会,为天子祝圣。另天圣三年(1025),又有四明知礼亦奏请以南湖为放生池。可以说,唐、宋年间是中国历史上建造放生池最为兴盛的年代。
然而,自南宋以后,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建筑放生池的风气渐渐衰落,元明(万历以前)时期已基本不见建造放生池的记载,这种现状直到明云栖祩宏后方开始转变。他将南宋以后渐衰微的放生池重新振兴起来,舍弃了“撷取江河”的放生形式,而重新复兴“凿制放生池”的放生池的模式,其后一直传播影响至今。
因此,在中国佛教放生思想发展的过程中,放生池模式也由最初将把某一江河或其中一段水系当作固定的放生池,而逐渐更多地转变为在寺院内或是附近建一放生池的“凿制放生池”,以此用来满足信徒的放生需求。但,放生池这种延续至今的做法其根源乃是起源于智者大师。可以说,智者大师设“放生池”之举乃是在中国佛教放生史上的孤明独创,意义非凡,可以说影响甚巨!
|